3、七夕風俗的興衰(3 / 3)

值得敘述一筆的是,從五代到宋代初年,七夕節並不一定在七月七日晚上,而常在七月六日。王?《燕翼貽謀錄》雲:“太平興國三年(978)七月乙酉詔曰:七夕佳辰,近代多用六日,宜以七日為七夕。頒行天下。蓋方改用六日之時,始於朝廷。”而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也認為是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三年七月下詔改六日為七日的,他對七夕為何用六提出疑問,“且名七夕而用六,不知自何時始?”他認為唐代時並無此說,必是出於五代之時。自宋代一直到近現代,七夕定於七月七日再未發生變更。

宋明以後,民間對牛郎、織女的傳說和乞巧風俗都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喜鵲七夕架橋之說漢代已經有了,到宋代羅願《爾雅翼》中有了更詳細的記述。過了七月七日,喜鵲頭上無故皆脫毛盡髡。相傳是牽牛、織女相會於銀河以東,以烏鵲架橋勞役,故脫毛。其實,盛暑入秋,喜鵲是按照時令正常地更新羽毛,被人們巧妙地與神話結合起來。民間又出現了七月七日是牛生日的習俗,祝賀牛的生日。像《永平府誌》記載:七月七日“為牛生命日,掛花枝於牛角,可無災”。《禹城縣誌》也有記載:“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謂之賀牛生日。”原來是牛郎、織女的節日,又增添了“牛”的內容,反映了小農經濟對牛的重視。

宋代以後的乞巧活動也更為豐富。《歲時雜記》記載:宋代東京(汴梁,今開封)潘樓出現了民間乞巧市,專賣乞巧物。從七月一日起,乞巧市就車水馬龍,人聲喧嚷,熱鬧非凡。到了七夕前的二三日,乞巧市來人劇增,甚至“車馬相次擁遏,不得複出,至夜方散”。可見乞巧市上人之多,氣氛之熱烈。其次,東京的麗景、保康、閶闔門外,以及睦親、廣親宅前都有乞巧市,隻是其規模不及潘樓盛大。京師王公貴戚,多結彩樓於庭,稱之為乞巧樓,上陳磨喝樂、花果酒炙、筆硯、針線。兒童作詩,女兒呈巧,焚香倒拜,望月穿針,或以蜘蛛乞巧。有的貴族以黃蠟雕牛與女人形象,或製成鴛鴦、鳧雁形象,塗上顏色,置於水中來供奉牽牛、織女神,稱之為“水上浮”。而一般市民,無錢紮乞巧樓,就用竹木或麻稈編成“乞巧棚”,剪五色紙為層樓,稱之為“仙樓”。上刻牛郎、織女像及王母等仙人,用來乞巧。還有剪紙為“仙橋”,橋上有牛郎、織女,兩旁有仙人侍從,以此來乞巧。據《東京夢華錄》記述:還有在小木板上覆土,種粟生苗,再在上麵製作小茅屋、花木等點綴成小村落之形,裏麵還有田舍農家人物形象,這稱做“穀板”。有的在瓜上刻花紋,稱做“花瓜”。還有用油、麥麵、糖、蜜做成花樣奇巧的“果食”。又有以綠豆、小麥、小豆等在小瓷器內用水泡浸,長出數寸長的綠芽,用紅藍彩條束起來,稱之為“種生”。這些節日製品都是小農家庭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傳統風俗並非盡是封閉狀態,也經常受到異域風俗的影響,宋代人七夕節中磨喝樂就是典型的一例。磨喝樂也稱魔合羅、摩癚羅或羅癛羅。其名係梵語音譯,故不大一致。是宋元時代供奉織女、牛郎的一種土偶泥人形象。它來自佛經的神名,在佛經中它屬於天龍八部神之一。隨著佛教影響的深入,漢人從佛經中汲取這個神名,用來在七夕祭祀牛郎織女。《醉翁談錄》記載:“京師是日,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之‘摩癚羅’,大小甚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服,有及於華侈者。南人目為巧兒。”《東京夢華錄》雲:每年七月七日,東京開封的“潘樓街東門外瓦子(市場)、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這種手捏的小泥人兒,裝上木雕彩繪的欄座,有的用紅紗碧籠做罩子,甚至有用金珠玉翠做裝飾的。價值高達一對數千錢!據陳元靚《歲時廣記》說,當時東京城所賣的磨喝樂“以蘇州最巧,為天下第一”。給皇宮內廷進奉的磨喝樂用金銀製成。當時人民覺得生活連泥人兒磨喝樂都不如,因此有人作戲謔文詞曰:“天上佳期,九衢燈月交輝。摩癚孩兒,鬥巧爭奇。戴短簷珠子帽,披小縷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斂於相宜。轉睛的工夫不少,引得人愛後如癡。快輸錢,需要撲,不問歸遲。歸來猛醒,爭如我活底孩兒!”為什麼磨喝樂這個小泥人竟如此尊貴呢?據《阿彌陀經疏》與《五百弟子本起經》解釋:羅癚羅當年曾是一國之王,有一位仙人犯了罪,被禁在安後園裏。國王忘記了,六日未供奉飲食。因此墜入黑繩地獄。過了六萬年才脫身成胎,又過六年才出世。六歲出家成佛,成羅癚羅。成道後,入大乘,久住世間者係其變化身。因此,這一佛教神靈在七夕節受到供奉。

乞巧與供奉摩癚羅直到明代仍很盛行。《西湖遊覽誌餘·熙朝樂事》說:“七夕,人家盛設瓜果酒肴於庭心或樓台之上,談織女渡河事。婦女對月穿針,謂之乞巧,或以小盆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市中以土木雕塑孩兒,衣以彩服而賣之,號為‘摩癚羅’。”不過這些都是沿襲唐宋舊俗,沒有什麼新意。《帝京物略》中卻記載了一種新的乞巧方法:即七月七日正午丟巧針。婦女曬一盆水,到中午時,由於灰塵雜物微粒落入水中,飄浮水麵,水麵結膜。取一枚針投入,針亦浮起。投針後水底之影,有呈雲狀、花狀、鳥獸狀者,或呈鞋、剪刀、水茄影者,認為這就是得了巧;如果水底影像粗如棒槌,細如絲線或直如蠟燭,就認為是沒有得巧。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及顧祿《清嘉錄》中也記載了類似的乞巧方法。明末清初是相沿襲的。吳曼雲《江鄉節物詩》雲:“穿線年年約比鄰,更將餘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清代七夕前數日,在瓦盆裏種上小麥,來祭祀織女、牽牛之神,稱做“五生盆”。到七夕這天,街上到處都賣“巧果”,供給市民。家家設宴,團聚一堂,女兒們拜天河以乞巧。《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在“宮闈歲時”中也記載有搭彩棚、裝蛛盆以乞巧的風俗。

直到近代,“七夕”仍然是一個傳統節日。南方各地,在“七夕”前,種麥、豆,生嫩芽,稱之為“巧芽”。有的還以瓜蔓、葡萄疊作巧芽,在七夕這一夜,婦女、兒童圍坐廳前,桌上放一盆淨水,各自摘巧芽投入水中。如巧芽上浮,並呈如簪、如鉤、如花各種形象者,就算得巧;如巧芽下沉,或者形象平直者,就算沒有得巧。不過,七夕節日活動的內容,遠不如曆史上那樣豐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