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漢代七夕節風俗的影響,牛郎織女的神話也日漸廣泛傳播。漢武帝時,在長安昆明池畔還樹立了大型牛郎、織女石刻雕像(在今陝西長安縣鬥門鎮附近),並被漢代文人墨客在詩文中反複吟唱。如班固《西都賦》中就寫有:“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張衡在《西京賦》中也寫道:“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阯……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像扶桑與蒙汜。”在漢代繪畫作品中也出現了牽牛、織女的形象。如一九五七年在河南洛陽發現的西漢晚期壁畫墓,在墓前室頂部就繪有牽牛(河鼓三星)、織女星(夏鼎:《洛陽壁畫墓中的星象圖》,見《考古》1965年第2期)。東漢的畫像石中,牛郎、織女的形象更具體:如河南南陽一塊畫像石上,右上方刻河鼓三星,其下刻畫叉腿而立的牛郎,右手持鞭高舉,左手緊握韁繩牽牛,形象極為生動;畫麵的左下方有四顆星作為二十八宿的女宿,其中還繪有一位挽著高髻、作跽坐狀的婦女形象,這位婦女就是織女(周到:《南陽漢畫像石中的幾幅星象圖》,《考古》1975年第1期)。還有山東肥城孝堂山郭氏祠三角石梁的底麵,有日月星象石刻。在金鳥做標誌的月像內側,刻著聯成人形女(羅哲文:《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見《文物》1960年4、5合刊)。把上述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結合起來分析,在漢代,織女、牽牛神話故事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漢代神話故事與方士神仙術互相影響,給“七夕節”賦予了十分浪漫的色彩。神話傳說本來起源於民間,反映到帝王宮廷,由於漢武帝迷信神仙,上行下效,又播散到民間,成為一個深受人民重視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