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牛郎織女的戀愛開始於漢代,因此,七夕節的形成也在漢代。漢代已有此夜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唐代韓鄂《歲華紀麗》中引《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雲:“鳥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因此,在漢代“七夕”之夜,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三五成群地去看織女渡河與牛郎相會。相傳竇太後少年時是一個禿頭的女孩,受到家裏人歧視。每遇七夕,大家都去看織女星,卻讓她獨守閨門,不讓出去。盡管這位禿頭女孩當時沒有眼福飽賞牛郎織女相會的激動場麵(出去恐怕也看不到),但她後來卻發跡了,嫁給了漢孝文帝做皇後,一直活到景帝、武帝時代,並且執政數年,成為漢代太後中極為顯赫的一位老壽星。《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彩女們在七夕這天,“穿七孔針於開襟”。漢高祖的寵妾戚夫人有一個丫環名叫賈佩蘭,後來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賈佩蘭在宮中,每臨七月七日,都要在百子池旁跳於闐舞,然後,又用五色線相羈,稱之為“相連愛”。從上述記載看,“穿七孔針”無疑是後來“乞巧”風俗的先聲;看織女渡河與用五色線結“相連愛”,也是把“七夕”看成愛情節的開始。今傳“七月七,曬棉衣”之俗也起源於漢代。宋卜子《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之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的曝衣閣,“常至七月七日,宮女登樓曝衣”。有關漢代“七夕”節日風俗的記載盡管是零碎的,但足以看出,當時已具節日雛形。
漢代有關“七夕”傳說故事最多的莫過於漢武帝。這位封建帝王在曆史上開疆拓土,威名顯赫。因此,像其他著名封建帝王一樣,在傳說中他的頭頂被罩上一層靈光圈。據《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於乙酉年(前156)七月七日誕生於漪蘭殿。由於“七夕節”風俗影響,所以,漢武帝的生日也就顯得非同一般。在《漢武帝內傳》中還有關於漢武帝“七夕節”會見瑤池王母娘娘的傳說。漢武帝是一個迷信方士神仙的皇帝,他曾登泰山封禪,登嵩山修道齋祭,派人去海外求仙等。元封五年(前110)四月的一天,漢武帝閑居承華殿,正與東方朔、董仲舒談文論道,忽見一位美麗的少女,身著青衣從空中冉冉而來。漢武帝驚愕地問她從何而來,這位青衣女子回答:“我墉宮玉女王子登也,是西王母從昆侖山派來的。”她對漢武帝說:聽說你輕四海之祿,尋長生之道,降帝王之尊,而屢次登山嶽祀禱,是可以教習道術的。從今日起要持清靜而齋戒,不理人間事。到七月七日,王母要到這裏來。漢武帝連忙跪下承諾。說罷,青衣玉女突然不知去向。漢武帝問東方朔:“此何人也?”東方朔對答說她是西王母紫蘭宮玉女,常傳使命,“往來扶桑,出入靈州、交關、常陽,傳言玄都”。她的母親昔日曾嫁給北燭仙人,近來又應召還,“使領命祿,真靈官也”。經過博聞多識的東方朔一解釋,漢武帝更加深信不疑,於是“登延靈之台,盛齋存道”,將天下四方的政事全委托給宰相去處理。到了七月七日,漢武帝“修除宮掖,設坐大殿”。在宮殿點燃百合香,張開雲霞般的錦幛做幃帳,點燃輝煌的九光燈燭,盤中裝滿玉門大棗,杯中葡萄瓊漿美酒,還擺列各種香果,如“天宮之饌”。然後穿上盛裝朝服,侍立於階下,並下令端門之內,不許有偷看者。這時皇宮內外一片靜謐,等候王母到來。到了夜間二更多天氣,西南方白雲升起,冉冉向宮中飄來。須臾已可聽到雲彩間有簫鼓音樂、人語馬喧之聲。過了半頓飯時間,王母已來到殿前,群仙如鳥集於殿,光耀庭宇。王母乘紫雲輦,駕九色斑龍。兩傍有五十位天仙,皆乘一丈多長的鸞輿。王母在兩位侍女的攙扶下上了大殿,王母的侍女看上去有十六七歲,都是明目流盼、神姿煥發的絕世美女。而王母神采鮮明,儀態肅穆,佩帶著靈飛大綬帶,腰懸分景之劍,頭上高挽太華發髻,頭戴太真晨嬰冠,足登玄璚鳳紋靴,看去似乎有三十多歲,“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王母下車登殿後,漢武帝上前跪拜問安。王母令漢武帝南麵而坐,令侍女擺上珍饌佳肴,連漢武帝也叫不上名字。又命侍女用玉盤端來七顆仙桃,王母自食三顆,讓漢武帝食四顆。桃味甜美得難以形容,入口即化,餘味無窮。漢武帝吃完後將桃核收起來準備留作種子。王母告訴漢武帝這種桃樹三千年才結一次果實,而“中夏地薄,種之不生”,漢武帝乃止。王母還召上元夫人來見武帝。王母從紫錦囊中取出一卷名叫《五嶽真形圖》的天書賜給武帝;上元夫人又傳授給漢武帝召天甲、左右靈飛之符方。有了這個符方就可以“召山靈,朝地神,攝總萬精,驅策百鬼,束虎豹,役蛟龍”。這個“七夕會王母”的故事把漢武帝描繪成了半人半仙的怪物,顯然是後來道教徒根據民間傳說編出來的神話。這個神話傳說見於《漢武帝內傳》。而《漢武帝內傳》這本書舊題班固撰,學者們認為出於晉代葛洪之手。葛洪本是我國道教的一代宗師,以漢武帝的傳說編入道教神話是很自然的事。類似的神話還有《潛居錄》中記載的漢武帝七夕登開襟樓遇見仙女,仙女贈給“能避諸邪,群仙寶之”的棨東寶劍等傳說故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神話故事都與“七夕”有關,因為七夕節的形成就起源於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