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千古不衰的話題,帶有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更有動人心弦的特殊魅力。反映在節日習俗中,西方有傳統的“情人節”,中國有獨具風采的“七夕節”。每逢“七夕”,民間姑娘和少婦有乞巧的風俗,又叫“乞巧節”。又因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者是女性,亦稱“女兒節”或“少女節”。每當初秋晴朗的夜晚,人們坐在庭院納涼時,仰望著深邃蒼穹上璀璨的繁星,常給孩子們講起牛郎織女《天仙配》的故事,這個美麗的神話愛情故事,就是七夕節的來源。夏夜繁密星光組成一條白茫茫的星帶橫貫南北,我國古代把這條星帶稱為“天河”,在天文學裏稱之為“銀河係”,在天河(銀河)之西的星座中,有一顆發出青色光輝的明亮的星,這就是織女星;天河東部天鷹星座內,和織女星遙遙相對的一顆明星,放射著橙黃色的光芒,它就是牽牛星,民間稱牛郎星(星圖上稱“河鼓星”)。織女星旁四個小星(即“漸台星”)組成平行四邊形,象征著織女的織布梭子;牛郎星(河鼓)與它旁邊的兩顆小星構成一副擔子,象征牛郎擔著的兩個孩子。牛郎配織女的神話故事就是從這幾顆星而興起的。

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尚在五裏煙霧之中。關於牽牛星究竟是哪一顆星,古人頗有爭議。南宋周密《癸辛雜識》有過考證說明:“七夕牛女渡河之事古今之說不同。非惟不同,而二星之名莫能定。《荊楚歲時記》雲‘黃姑織女時相見’,太白詩雲‘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是皆以牽牛為黃姑。然李後主詩雲:‘迢迢牽牛星,杳在河之陽。燦燦黃姑女,耿耿遙相望。’若此,則又以織女為黃姑。何耶?然以星曆考之,牽牛去織女隔銀河七十二度。古詩所謂‘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有太白詩‘相去不盈尺’之說?又《荊楚歲時記》則又以黃姑即河鼓,《爾雅》則以河鼓為天牛。又焦林《大鬥記》雲:‘天河之西,有星煌煌,與參俱出,謂之牽牛;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晉書·天文誌》雲:河鼓三星,即天鼓也……天牛六星,是天之闕梁。”《星紀》又雲:‘織女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漢書·天文誌》又謂‘織女,天之貞女’。其說皆不一至(致)。本書關於牽牛星取《爾雅》之說,織女星則取《史記·天官書》說。

但從曆史文獻來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古代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傳說就產生了。在《夏小正》中就有“是月織女東向”的記載。但是,《夏小正》這本書究竟是何時的著作,史學界尚有爭議。就“織女星”的名稱來說,應當起源於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紡織業。那麼,最晚在夏商時期已有織女星的稱呼了。這種星名出現本身就是有關織女的民間傳說在天文學上的反映。在西周的民歌《詩經·小雅·大東》中,已有這種原始民間傳說的痕跡: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跛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在這首民歌裏,可以看出人們將天上的星與地上的耕織生活聯係在一起。戰國至秦漢時,關於牽牛、織女星本身,也具有神話色彩。如《史記·天官書》記載:“牽牛為犧牲。”因為“南鬥為廟”,在廟中祭祀必須以牛為祭品。同書又說:“織女,天女孫也。”《史記·正義》又說:織女為“天女也,主果蓏絲帛珍寶”。甚至,帝王如果至孝,感動神明,織女三星就會又明又亮。否則織女三星就會暗而微,“天下女工廢”。織女三星中的大星“怒而角”,則天下“布帛湧貴”。從這些“天人感應”的占星學中,可以折射出原始神話故事的光輝。雖然先秦時織女、牽牛星已被人格化了,但是,他們之間還未發生愛情糾葛,分別居於銀河兩岸,因此“七夕”也不是一個節日。

當曆史的長河流淌了幾百年,從戰國經秦朝,進入漢代,封建製度已經完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模式也已定型,於是,人間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模式也反映到天上。牛郎牽的牛不再是廟中做祭祀的犧牲品,身份極為高貴的天女也考慮下嫁牛郎了,於是織女、牛郎之間的愛情糾葛也隨之產生。漢代《古詩十九首》中有詩雲: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