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看來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一開始就不那麼順利。一條又清又淺的天河把他們隔在兩岸,雖說相距不遠,但這“盈盈一水”之隔,卻連一句話也說不上,隻能害相思病。

據現有文獻記載來看,織女與牽牛的正式結婚已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殷芸的《小說》(《月令廣義·七月令》引)記載:織女是天帝之女,年年在機杼上紡織,織成了錦緞般的雲霞天衣,由於勞累,容貌卻無暇修整。天帝見她獨居十分可憐,把她許嫁給河西牽牛郎。出嫁後“遂廢織杼”,引起天帝大怒,“責令歸河東,但讓一年一度相會”。作為完整的愛情神話故事,殷芸的記載已經形成一個梗概。作為婚姻,織女、牽牛從漢代到魏晉相愛了幾百年,卻結成一樁不幸的婚姻。而且織女變成了婚後慵懶的典型,作為耕田織布的勞動人民對這個形象當然也是不滿意的。於是,民間藝人反複加工,長期口頭流傳,終於形成了另一個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

牛郎的父母早逝,與哥嫂在一起生活,常受哥嫂的虐待。後來哥嫂分給他一條老牛,讓他自立門戶。這條老牛是金牛星變的,有一天,老牛突然能說話了,它告訴牛郎說:織女和別的仙女要到銀河裏去洗澡(那時天地混沌初開,銀河距離人間不遠),讓牛郎趁仙女們洗澡的機會,把織女的衣裳拿走,就可以得到織女做妻子。牛郎聽了老牛的話,悄悄到銀河岸邊蘆葦叢中躲起來,等待仙女們來臨。

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來到銀河,脫下雲霞般的錦繡衣裳,在清澈的河水裏嬉戲沐浴。牛郎突然從蘆葦叢中跑出來,從一堆仙女服裝中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慌失措的仙女們紛紛上岸穿上自己的衣裳飛走了,隻剩下沒有衣服穿的織女。牛郎要她答應做他的妻子才肯還給她衣服。織女對這位莽撞而誠實的少年產生了好感,含羞答應了牛郎的求婚。

他們婚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幸福美滿。兩人還生了一兒一女。但是,那頭老牛不行了,臨死前叮嚀牛郎:“我死後請把皮留下來,遇到急難時就把牛皮披上,它會幫助你的。”老牛死後,牛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將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原是玉皇大帝的女兒,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她和凡人牛郎成親的事以後,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把織女抓回來。天神下界恰好牛郎不在家,就把織女抓回天上。牛郎回家不見織女,也不見銀河,原來銀河也被王母娘娘施法力搬到天上去了。牛郎和兩個孩子放聲痛哭,悲痛中突然想起老牛的叮嚀,立即披上牛皮,用一擔籮筐挑起兩個孩子,一出門就身輕如雲地飛起來,越飛越輕,越飛越快。他穿過團團雲層,掠過燦爛群星,一霎間不知飄過了多少路程,銀河已在眼前,織女也遙遙在望,孩子們招手喊媽媽,牛郎心中大喜。這時,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清淺的銀河立刻變成了萬頃波濤,牛郎再也飛不過去了。從此,他們隻能隔河相望,卻無法在一起生活。這條河就成了“天河”,織女氣得把梭子一甩,就成了梭子星;牛郎和織女也變成了牽牛星和織女星。牛郎因為挑著兩個孩子,所以兩邊各有一顆小星。

天長日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人們傳說,每逢七月七,空中很少見喜鵲,都到天河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還有人說,這天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在葡萄架下可以聽見這對情侶的親密絮語……

這雖然隻是一個民間神話,情節卻十分感人。它反映了封建專製社會中青年男女們對愛情自由的渴望,反映了男耕女織小農經濟的農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獲得人們極大的同情。文人把它寫入詩歌,說唱藝人把它編成話本,戲劇家把它搬上舞台,美術家把其中的情節繪成圖畫或雕塑。尤其在宋代,還修了牛郎織女廟。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蘇州府誌》曰:“織女廟,廟在太倉州南七裏黃姑塘。宋鹹淳五年,嘉定知縣朱象祖重修……舊立牛、女二像。建炎時,士大夫避難東岡,有經廟中,壁間題雲:‘商飆初起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惟一夕,因何朝暮對斯人?’鄉人因去牽牛,獨存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