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尤其南方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據《武陵競渡略》記載,龍舟競渡已不限於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劃船賭賽,十八日送標”。還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標者”。可見競渡規模曆時經月。對此事“或官府先禁後馳,民情先鼓後罷也”。龍船形製,中等長九丈五尺,長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劃龍舟的橈手都是從漁家嚴格挑選募征身強力壯的健兒。龍船分白龍、黃龍、青龍、紅龍。不僅船身,就連船上那些旌旗羅傘的裝飾,以及劃船橈手們的服裝乃至船槳都是一色。比賽時規定有賽龍場、比賽路線並畫定起點和終點。在終點設有標船,當競渡龍舟到達終點時,投標船就將標投入水中,讓各船爭奪。標又分有魚標、鴨標和鐵標。因標上係有紅錦緞,也叫“錦標”。奪錦標在唐人詩句中已有之,如盧肇《江陵觀競渡寄袁州刺史》詩就有“問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之句。但是這種大規模龍舟競渡奪標,也經常引起爭鬥事件,互傷和氣。所以往往被官府禁止,有的就直接由官府主持比賽,禁止兩岸拋擲磚瓦及賽船之間舉槳相鬥。
武陵沅湘一帶競渡活動如上所述,其特點是氣勢磅礴,船大人多,風格粗獷豪邁。而杭州西湖中龍舟競渡則另具特色。吳地習俗稱呼龍舟競渡為“劃龍船”。《清嘉錄》記載:“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揚旌拽旗。”不過西湖龍船形製及劃法卻另有很多講究。在龍船中艙伏有鼓吹手,兩旁劃槳十六,俗稱其人為“劃手”;在船頭有一位篙師,手執長鉤立於船頭,叫“擋頭篙”;在頭亭之上,還要選長相端莊漂亮的小孩,裝扮台閣故事,俗稱為“龍頭太子”;船尾高丈許,牽有彩繩,令兒童在上麵化裝扮成“獨占鼇頭”、“童子拜觀音”、“指日高升”、“楊妃春睡”等戲劇人物造型。有競渡龍船,也有畫舫遊艇供遊客觀龍船比賽。在正式比賽前數日,就開始祀神並在水中演練,稱做“下水”;上岸後送神稱做“拔龍頭”。當頭的人率裏巷遊水能手,年前就用帶葉竹竿插樹橋頭,為來年出龍認色,做好準備工作。認色時,艙手執五色小旗插在畫舫之上,競賽諸龍船各認自己旗色,認旗色時龍船來回盤旋,叫做“打招”,船身一旋,水如濺珠,金鼓之聲與水聲相激,場麵熱鬧動人。杭州一帶龍舟競渡儀式繁多,花樣複雜,娛樂性和表演性更強。到了端午這天,“男女耆稚,傾城出遊。高樓邃閣,羅綺如雲,山塘七裏,幾無駐足之地。河中畫楫,櫛比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歡呼笑語之聲,遐邇震動。士人供賣耍貨、食品,所在城市,凡十日而罷。俗呼‘劃龍船市’。入夜燃燈萬盞,燦星吐丹,波月搖白,尤為奇觀,俗稱‘燈劃龍船’”。《清嘉錄》描述了如上端午節盛況後,還引了一首無名氏《劃龍船》樂府詩雲:
汨羅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端陽前。
蘇州龍船誇絕勝,百萬金錢水中迸。
冶坊浜口斟酌橋,樓頭水麵爭妖嬈!
小龍船劃疾如駛,大龍船劃亂紅紫。
勝會爭誇十日遊,青簾畫舫結燈遊。
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
明清時代,龍船競渡之風不僅在沅湘吳越之地盛況空前,在東南沿海的福建、廣州及四川一帶均很盛行。除北方無水鄉之便外,龍船競渡成為各地普及的風俗。現存全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二百二十七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雖然形式或有出入,但基本上都大同小異,故不再浪費筆墨,一一引述。
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帝京景物略》雲:“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不僅節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來自民間的許多夏令衛生保健活動,也摻雜在這個節日習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們要群入天壇去避毒,過了正午才出來。在端午節還講究捉蝦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針刺破蟾眉,將蟾蜍汁擠出。蟾蜍是一味珍貴的中藥,可拔毒、消熱、消腫,治療疔毒惡疽有奇效。以菖蒲漬酒飲用避惡氣,用艾葉插門為前代之遺俗。明代新出現的風俗是用雄黃塗耳鼻,認為這樣可以避蟲毒。據《閩越搜奇談》雲:閩地在五日,還以雄黃浸水,蘸書“王”字於兒童額上,這種風俗稱做“畫額”。古人對雄黃殺蟲驅毒的作用早有認識,葛洪《抱樸子·仙藥篇》已有論述。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解釋“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驅痰功效”,可“主治百蟲毒、蛇虺毒”。在沒有碘酒和紅藥水的年代裏,我們祖先用白酒浸雄黃,再加幾塊白礬,待酒揮發幹後,便成了雄黃礬,用來殺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幹淨,在房內食物貯存處及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或防止毒蟲。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視端午用雄黃防毒蟲,所以,在《白蛇傳》的故事及戲劇中,才有白蛇端午飲雄黃酒顯原形的情節。這個故事婦孺皆知,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