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就出現的端午貼天師符風俗,到明清時更為流行。不但有天師符,還有“五雷符”、“紙符”、“五毒符”、“五瑞符”等。《清嘉錄》記載吳地風俗從五月朔日,人們就從道院求得天師符貼廳中以鎮惡,到六月朔始焚而送。也有從佛門去求者,多是在紅、黃、白紙上,用朱筆畫韋陀鎮凶。當然韋陀是佛門護法,就不是道教天師了。就是小戶人家也多貼五色桃印彩符,有的還在彩符上畫薑太公、財神、聚寶盆、搖錢樹之類。到道觀或寺院請符,必須要先拈香朝拜,再付給道士或和尚符金,才能買到。在論年節時我們談到門神鍾馗,在明清之際時,卻讓門神位於敬德、秦叔寶,而在五月端午,坐上了中堂。吳曼雲《江鄉節物詩》小序寫道:“杭俗,鍾進士畫像,端午懸之以逐疫。”其實,不僅杭俗如此,《燕京歲時記》記述北京風俗也是一樣,“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硃印,或繪畫天師、鍾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競相購買,貼之中門,以避祟惡”。
根據《帝京歲時紀勝》與《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北京端午風俗,與明代基本差不多。“家家懸硃符、插蒲龍艾虎。窗牖上貼紅紙吉祥葫蘆,幼女剪彩疊福,用軟帛緝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紅硃雄葫蘆,小兒佩之,宜夏避惡”。這種風俗直到解放初在北方農村尚比較流行。陝西關中農民每年端午就用布縫製五毒、老虎、葫蘆等各色香囊,不過裏邊除裝雄黃、艾葉外,有的還裝入香料,聞來清香宜人,吊上五色絲線,佩於小兒胸前。清代端午也極力打扮小女兒,已出嫁之女也可回家歸寧,稱之“女兒節”。其他遊覽、射柳、端午避惡風俗基本沿襲明代,均無多大發展。
清代南方尤其吳地端午風俗講究要稍多一點。貼天師符,掛鍾馗像,還要截蒲為劍,割篷作鞭,輔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用來卻鬼,稱為“篷鞭蒲劍”。北方五毒符一般是畫於黃紙,而杭州五毒符是用五色彩紙剪出蟾蜍、蜥蜴、蜘蛛、蛇虺等五毒形象。從漢代就流傳下來的朱索、續命縷遺俗,在杭州清代時卻稱為“長壽線”。結五色絲為索,係在小兒之臂上,一般男左女右。對小兒來說,還有一種風俗,就是編銅錢為虎頭形,掛在小兒胸前,以示其服猛,稱做“老虎頭”;有的給小兒肚兜上彩繡虎形,稱做“老虎肚兜”。這些風俗一直流傳到近現代,有些至今還頗盛行。
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移風易俗,端午節許多舊的迷信風俗已被淘汰。不過,端午節仍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節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節食品,談屈原、講愛國主義精神也是必然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