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娛樂習俗日新(1 / 3)

隋唐時期,端午節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但是,從性質上講,原來有特定意義的節日風俗活動,到此大多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惡日”已不惡,逢凶化吉,充滿了節日的歡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詩序》中記述:皇宮端午日盛況,召來儒雅臣僚,大張筵席,“廣殿肅而清氣生,列樹深而長風至”。這時內廷禦廚們更為忙活,“廚人嚐散熱之饌,酒正行逃暑之飲。庖捐惡鳥(指梟羹)、俎獻肥龜、新筒裹練、香蘆角黍……罩洽風味”。本來端午節正值仲夏酷暑將臨之時,而宮廷殿閣裏卻無絲毫暑氣,樹深陰濃,長風徐徐。麵對美味佳肴,醇醪瓊液,這位愛好享樂的風流皇帝怎能不沉醉?怎能不感到“自足為樂”?至於聯想到端午節的上古遺俗,他僅“感婆娑於孝女(曹娥),憫枯槁之忠臣(屈原)而已”。他最感興趣的是“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所以宴會君臣酬唱,吟詩作賦,讓臣下給他歌功頌德賦應製之作。

唐代宮廷端午宴享和其他佳節類似的一點,就是皇帝照常例對大臣有所賞賜,以示恩寵。最常賜之物是夏令的扇子。《唐會要》記載:貞觀十八年(644)五月五日,唐太宗禦筆親題“鸞”、“鳳”、“蝶”、“龍”等字樣於扇上。唐太宗本來就愛好書法,常與大書法家褚遂良等探討書法藝術,他死後還要將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唐太宗本人的書法也頗有造詣,禦筆題寫的這幾字全用飛白書藝術方法,筆勢奇絕,遊龍走蛇。唐太宗對司徒長孫無忌及吏部尚書楊師道說:“五月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遂以扇賜寵臣。《新唐書·禮誌》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常在五月五日奠衣扇於諸陵來祀祖宗。唐代還有賞賜衣帶的習俗。《中華古今注》雲唐貞觀年間端午節,賜給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舊唐書·李元癏傳》載李元癏曾於五月五日受賜紫服金魚而感到寵幸無比。除賜寶扇玉帶之外,還賞賜百索粽子。竇叔向就有一首《端午日恩賜百索》詩感激涕零地寫道:

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

餘生尚可續,終冀答明時。

唐玄宗時端午娛樂活動別出心裁。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置於盤中,再製作纖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盤中的粉團,射中者得食之。因為小粉團滑膩又小,頗難射中。這本是宮中遊戲,後來傳遍長安都城,一時都仿效之,射粉團成了端午節一種風俗。射粉團作為一種遊戲尚可言,唐玄宗在五月五日端午佳節的有些作為就令人難以啟齒了。有一年端午,他與楊貴妃避暑於興慶宮,晝寢於池畔的水殿中,一群宮妃嬪女倚欄觀水中雌雄鴛鴦遊戲,而唐玄宗擁摟著貴妃在綃帳內對宮嬪們說:“爾等愛水中鴛鴦,爭如我被底鴛鴦!”由此也可看出宮廷節日生活風俗荒淫的一個側麵。

《容齋隨筆》記載:“唐世五月五日揚州於江心鑄鏡以進,故國朝翰苑撰端午貼子詞多用其事。”再參照其他有關資料來看,唐代宮廷確實講究五月五日鑄新鏡。《鏡龍記》記載:唐天寶三年(744),揚州進水中鏡一麵。鏡麵直徑九寸,青瑩耀目,鏡背有盤龍紋飾。據進鏡官李守泰說:鑄此鏡時,有一位自稱姓龍名護的老人對鑄鏡工匠呂暉曰:“老人解造真龍鏡。”老人遂入爐所,扃爐三日,後開爐突然不見人,在爐前卻獲得一素絹,上書:“盤龍盤龍,隱於鏡中。分時有象,變化無窮。興雲吐霧,行雨生風。”呂暉看後,移爐於揚子江心,以五月五日時鑄成這麵寶鏡。據說此鏡很神,過了七年遇大旱,召來道士葉法善祀鏡,鏡背上的龍口忽生白氣,須臾滿殿,甘雨如注。這固然是一個荒誕不經的神話故事,五月五日揚子江心所鑄的鏡是否有此神奇姑且不論,但唐代確實有此講究。《唐國史補》也記載:“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中所鑄也。或言無有百煉者,六七十煉已易破難成,往往有自鳴者。”白居易曾就此事作過《諷諫百煉鏡》詩:“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午時。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又雲:“太宗常以人為鏡,鑒今鑒古不鑒容。凡知天子別有鏡,不易揚州百煉銅。”到了宋代題詠此俗的詩頗多,蘇東坡也曾寫過一首:“講餘交翟轉回廊,始覺深宮夏日長。揚子江心空百煉,隻將無逸鑒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