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間端午風俗活動形式也類似前代。像《酉陽雜俎》就記載:“北方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是日又進長命縷,宛轉繩結,皆為人像帶之。”長命縷上文已提及,隻是製作上有所不同,用絲縷結成人形,更有裝飾性。五時圖則是五毒蛇、蠍、蜍、蜥蜴之類,是五毒圖之前身,此俗一直影響到明清時期。五時花則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豔之時。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樣翻新。《文昌雜錄》記載:“唐時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中就有“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如前邊所提到的,“百索粽”還是唐代皇帝賞賜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在節日娛樂方麵,一方麵是上行下效,蔚成風氣,另一方麵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張說《嶽州觀競渡》詩中描寫當時競渡情景道:“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鼓發南湖槎,標爭西驛樓,並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龍舟競渡時,簫管奏鳴古老的祭祀樂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樂聲、歌聲、槳聲、水波聲合奏出一曲壯闊的交響樂。如儲光羲《官莊池觀競渡》詩所寫的:“落日吹簫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後渡,岸擊去來波。”描寫唐代龍舟競渡以張建封《競渡歌》最為生動,讀後如身臨其境。抄錄如下,供讀者欣賞: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掄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案一明心似燒。
隻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互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推舟折楫時。
通過這首《競渡歌》的描述得知,競渡時兩岸仕女如雲,羅衣成群,銀釵映日,觀者如堵。這裏繪聲繪色描述的雙龍競渡的激烈場麵更是驚心動魄。這場競渡由官府主持,賞贏罰輸,故競渡中兩船還起了爭鬥事件。據《古今圖書集成》引馬令《南唐書》記載:郡縣村社每年端午競渡時,由官府賞給彩緞,兩兩較其遲速以定勝負,如奪得錦標者,加賞銀碗一雙,稱之為“打標”。此俗一直到五代皆是如此。當然每年這樣大規模的競渡比賽,勢必影響到農時與生產,也遭到一些有識之士的反對。《永州府誌》就記載五代時蕭結任祁陽令,太守下公文催取端午競渡龍舟甚急。蕭結憤怒地在其符(公文文書)上批道:“秧開五葉,蠶長三眠,人皆忙迫,劃甚閑船。”太守看了以後,也感到慚愧,令止競渡。
宋代以後,端午節的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於門戶,止惡氣驅瘟辟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端午,都人畫天師像以賣。”還有和泥做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上。蘇子由作《皇太妃癐端午帖子》詩中就有“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長繞堯母門”。掛天師像、做泥天師人,這些活動很明顯是受到道教的影響。此外,端午節還刻蒲棒為人形或葫蘆形,帶在身上辟邪。王曾《端午帖子》詩雲:“明朝知是天中節,旋刻菖蒲要辟邪!”小兒則有帛裹蚌粉,綴填以棉絮,佩於身上,可以吸汗氣。端午節常食的粽子,此時也花樣增多,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秤錘粽、九子粽多種。從五月一日起家家都準備團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柰子、林檎、香印等物,到端午還要祭天。食品中還有一種“百頭草”,是用菖蒲、生薑、杏、梅、李子、紫蘇,皆製成細絲,鹽浸曬幹,或用糖、蜂蜜浸之,做工十分講究。有的還納入梅子皮內,叫做“釀梅”。唐代的白粉團,在宋代亦有發展,又叫“水團”或“白團”,有的雜以五色,製成人獸花果之狀。做工最精者稱為“滴粉團”,為了增其香味,有的還加入麝香。這些都是端午食中佳品。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汴京重五風俗寫道:“五日重午節,又曰‘浴蘭令節’,內司意思局以紅紗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師馭虎像於中,四周以五色染菖蒲懸圍於左右。又雕刻生百蟲鋪於上,卻以葵、榴、艾葉、花朵簇擁。內更以百索彩線、細巧縷金花朵,及銀樣鼓兒、糖蜜韻果、巧粽、五色珠兒結成經筒符袋。”並且這天皇帝要親筆禦書葵榴畫扇,並以艾虎、紗匹緞,分賜諸閣、宰執、親王。端午賜大臣物品無疑是上承唐風,然而能禦書畫扇者恐怕隻能是北宋末年的徽、欽二帝了。尤其是宋徽宗,這位昏庸帝王治國無能,但不能不承認他在書畫藝術上的造詣。所以端午禦筆塗抹幾把葵榴畫扇正是他的看家本領。宋徽宗對五月五日這個“惡日”俗忌也頗看重。在唐代時,似乎人們對此不太重視,如《舊唐書·崔信明傳》記載崔信明就是五月五日申時生。出生時有異雀,身形甚小,羽毛五色,集於庭院樹上鼓翼齊鳴,聲音清亮。有人給占卜雲:“此兒必文藻煥爛,聲名播於天下。隻是雀形太小,恐祿位不高。”後果然如此。當時並未提惡日之忌。《陝西通誌》還記載:唐肅宗時張伯達也是五月五日生,稱“五郎”,但是他十五遊長安,以節義自負,後平安祿山叛亂有功,當地方官也頗有善政,所以後人還給立祠紀念。據《癸辛雜識》記載,宋徽宗也是生於五月五日,因俗忌改做十月十日,並稱為“天寧節”。改生日為天寧節卻改不了天下命運,也改不了他自己的命運,不僅天下不寧,而且落得國破家亡,被金兵掠去,身死五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