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令上看,五月五日又是夏至剛過的盛夏之時,因此端午節又融進了夏令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周處《風土記》雲:“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而古代就有“五日同夏至”之說。
先秦時,南北風俗各異,但是五月五日作為一個“節日”已另有側重。到秦代之後,由於國家統一,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滲透,端午節就在南北風俗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但是,就目前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端午風俗還主要是避惡。早在《夏小正》中已有“是月蓄藥,以蠲除毒氣”的記載。而《風俗通》中記載漢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黃、白、黑等五彩絲線合成細索,係於臂上,稱為“長命縷”,或稱“續命縷”、“五色縷”、“朱索”等名。據說用它可以驅瘟病,除邪、止惡氣。《後漢書·禮儀誌》記載,漢代五月五日時,“以朱索五色為門戶飾,以止惡氣”。《事物原始》中認為印五色就是桃印。那時桃印長六寸,寬三寸,五色書文,懸於門上,與後世懸符辟邪十分近似。我們知道,由於陰陽五行學說流行,神鬼迷信觀念滲透很深,因此,端午作為惡月惡日,並無節日的情趣,而是以驅邪避惡為主。用五色縷、五色桃符也說明與陰陽五行學說有關,以五色代表五方,黃為中央,屬土;青屬木,主東方;白屬金,主西方;黑屬水,主北方;紅屬火,主南方。這種五行主五色學說已深入到人們生活領域。因而五色絲縷、五色桃印看來雖小,卻有驅鬼避惡的神奇力量。
吃粽子是漢代端午的重要習俗。粽子又叫“角黍”,據《風俗通》記載:在節日前一天,用菰蘆葉裹黏米,以淳濃灰汁煮熟,於端午節吃。當時,吃粽子並無特殊的紀念意義,隻是當做一種時令食品而已。俗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櫃”、“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諺,意思是粽子一出現,歲序便轉入夏季,這是一年生活轉折點的信號,不單單是點綴節景。在五月仲夏,酷熱季節將臨之際,吃這種米製涼食,用菰蘆葉包裹,用灰汁煮熟,其色、香、味都別具特色,吃後能清熱降火,胃腸舒適,不失為時令佳品。在此時,人們要全麵換上夏裝,以輕薄涼爽為宜。因此《中華古今注》記載東漢時每到端午,皇帝要賜給群臣百僚烏犀腰帶,漢章帝時,“常以端午日賜百官水紋綾褲”。作為皇帝的恩賜來說,固然是籠絡臣下的一種手段,但從風俗角度講,這也是端午換夏裝、避酷熱的風俗反映。從衣食風俗來看,認為端午與夏至風俗有密切關係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