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代“午”與“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五月五日古人又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所以它又稱端陽、午節。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為“五月節”或“女兒節”。

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聚訟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就目前來看,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懍《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二是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曆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三是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齊魯學刊》1982年1期)。四是說端午節起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從中國節日風俗發展形成過程來看,以上諸家觀點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節作為一個民俗意義豐富的傳統節日,在追溯其風俗活動起源時不能隻注視某一側麵而以偏概全。中國古代有“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之說。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相對囿於一個狹窄的天地,風俗也自會因時因地而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風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國普遍性的節日風俗。因此,考察端午節起源應綜合多種因素。

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曆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逝世而最後形成。

眾所周知,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節日活動是為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但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事物原始》引《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渡所用的船,乘著“舲船”順沅水而上,船槳齊劃衝擊著層層波浪,清晨乘船從枉渚出發,晚上就可留宿辰陽。這種眾槳齊劃的輕快小船正是競渡風俗的一種反映。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曆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借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他們不僅有“斷發文身”的風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乘坐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麵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競渡習俗的由來。此說頗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龍舟競渡作為水上的競技活動不僅僅是越人的習俗,而且其他民族也有此俗。一九三五年在河南汲縣山彪鎮戰國墓葬中出土的鑒,一九六五年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時“嵌錯賞功宴樂銅壺”上,都有競龍舟的圖案。龍舟競渡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所以清代大史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說:“競渡不獨(端)午日也,今江浙間多用春日,疑非本意。”但是總體來看,龍舟競渡是以沅湘一帶為中心的南方風俗。

南方越民族進行龍圖騰祭祀之時,北方中原地區卻是把五月五日當做“惡月”、“惡日”進行驅邪避惡之日。就目前資料看,至晚在戰國時代,人們已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大戴禮》雲:“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風俗通》記載,“俗雲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不但此惡月萬事不吉利,甚至連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視為不祥之兆。“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四諱》也記載當時風俗:“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盡管當時有此傳說風俗,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嚴重,相反,中國曆史上許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例如,戰國時以養士聞名遐邇的孟嚐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當其呱呱墜地之時,其父田嬰就欲置他於死地。後來,他母親私下將他撫養成人。田嬰聞訊後怒不可遏,怒斥其母為何未去此子,反而扶養成人。田文見其父大怒,頓首拜伏於地,問不舉五月子是何緣故?田嬰說:“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田文聽見據理駁斥道:“人生將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必受命於天,君向憂焉?必受命於戶,則高其戶。”孟嚐君以人生受命於天,則不會妨害其父母,若受命於戶,能長於戶齊則高其門戶的道理駁得其父啞口無言,隻能“默然”。後來孟嚐君果然成為一代名士。盡管有孟嚐君的例子在先,但是,到了漢代,人們仍然迷信此惡俗。漢成帝時,權勢顯赫的王鳳也是五月五日生,其父提心吊膽地將他養大。漢末,在相互傾軋的官場上,有一個政績平平,說話謹慎,辦事模棱兩可,待人圓滑世故而官運亨通的不倒翁——胡廣。他曆經六朝(自安帝,曆順帝、衝帝、質帝、桓帝到靈帝),三登太尉。此人取名胡廣還有一段戲劇性的故事。據《世說新語》記載,因為他生於五月五日,父母忌於世俗傳統觀念,將他藏在葫蘆中投之於河,幸而未能淹死,後來有人收養,乃托葫蘆所生,姓胡名廣(還有一說,他父母原本姓黃,收養者為胡翁,故姓胡)。顯然,從戰國到兩漢,人們一直認為五月五日是令人深惡痛絕的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