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清明習俗的傳承(3 / 3)

唐代詩人沈佺期在流放嶺南時還曾感歎賦詩:

“嶺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何日是清明。”可是到明清之時,北方的文化重心已向南移,因此,北方的節俗也被嶺南廣州一帶的人民接受。特別有趣的是,嶺南人過清明十分重視的是掃墓。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嶺南“清明有事先塋,曰拜清。先期一日,曰劃清。新塋必須以清明日祭,曰應清”。廣東《陽江縣誌》記載:“清明掃墓,自是日為始,至穀雨止,謂之劃青醮山,親朋相陪,遊餘以為樂。”當然,這種劃清、拜清、應清的節日風俗與北方有所不同,但意義上都是祭祀祖宗的掃墓活動。

清代對清明節比較講究的是杭州一帶。據《清嘉錄》記載:清明節滿街都叫賣楊柳,每家買回楊柳枝插於門上。農民還以插柳日的晴雨來占卜一年的雨水多少,有諺語雲:“簷前插柳青,農夫休望晴。”但門上插柳,而且婦女們結楊柳球帶在鬢畔,示紅顏不老,這些無疑是繼承了唐宋插柳戴柳的遺風。楊韞華《山塘棹歌》詠歎此風俗道:

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

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

吳地清明最重要的禮俗仍是上墳墓祭。褚人獲《堅瓠集》雲:“吳中,於清明前,子女長幼持牲禮、楮錢,祭掃墳墓。雖至貧乏,亦備壺醪、豆豕。”一般來說都是祭掃自己的直係親屬,但也有族人祭無祀孤墳者,頗有古樸之遺風。《清嘉錄》記載吳地人認為清明節為鬼節,如果人家有新喪,未逾周年者,在清明節要招來和尚做佛事,誦經超度,或請道士禮懺,以資冥福。親友都要往拜靈座,稱之為“新清明”。士庶皆於此日祭掃祖先墳墓,與各地大致相同,但吳地還有女婿拜外父母墓者。此外還有祭山神,奠鄰墳者。凡是新娶的妻子,必須夫妻相挈同行上墳祭祖,又叫做“上花墳”。上墳遠者還有泛舟具饌以往者,近者則擔盒提壺而去。因此,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描述清明祭掃風俗寫道:“衣冠稽首祖塋前,盤供山神化楮錢。欲覓斷魂何處去,棠梨花落雨餘天。”

吳地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清明風俗中,可以說是“山塘賽神會”了。根據《清嘉錄》所雲:清明這天,官府要到虎丘厲壇致祭。遊人都駢集山塘,號稱“山塘廟會”。會中之人都是各署吏胥,平日侍奉香火者。“至日各舁神像神壇”。按照舊例,一般是郡縣城隍、十鄉土穀神,此外有巡撫都土地諸神。凡是土穀神都要以舁版謁拜城隍神。

每一會到壇,“簫鼓悠揚,旌旗璀璨,鹵薄台閣,鬥麗爭豔”。更為有趣的是,有些人因病曾許願服役,此日可為執事服役還願。有的男女自己捆綁或戴枷鎖,隨神到壇前後再撇去枷鎖,認為這就是得到了神的赦免。還有選一相貌標致的小兒女,穿著鮮豔彩服,赤腳站在人肩(或馬背上),號稱“巡風”。走過每家門口時,都要香燭以迎。到天色薄暮時,送神歸廟,俗亦稱之為“轉壇會”。蔡雲《吳歈》有詩雲:

紛紛神役與神囚,多事舁神到虎丘。

卻愛巡風小兒女,繡衣華帽騁驊騮。

此詩所描述的就是山塘廟會的風俗。

迄今為止,清明節仍然是中國民間十分重視的節日。不過曆史上流傳下來的那些迷信風俗已被逐漸淘汰。至於插柳於門,或男女簪柳戴柳的風俗已極少見,不過農村的兒童們還往往於此日折下幾枝嫩綠的枝條,擰下皮筒做枝音色頗佳的柳笛玩耍。而城市的居民往往在清明節前後,扶老攜幼到郊外春遊踏青,領略大自然春天旖旎的風光。當然掃墓風俗依然存在,農村尚有不少清明祭祖墳的遺俗。但更多的是每逢清明節,青少年學生及人們紛紛到烈士陵園掃墓,緬懷先烈們的業績,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