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明節俗與娛樂活動(3 / 3)

在唐代也有騎在驢上打球的,主要在宮女中流行,《新唐書·郭知運傳》記載郭知運的兒子在府第中“教女妓乘驢擊球,鈿鞍寶勒及它服用,日無慮數萬費,以資倡樂”。《新唐書·敬宗本紀》記載唐敬宗也曾在宮廷“內園分兩朋驢鞠”。宮女騎驢打球已為奇聞。更有甚者,據《資治通鑒》記載:唐昭宗時,吳王楊行密的兒子楊渥在居喪期間“晝夜酣飲作樂,燃十圍之燭以擊球,一燭費錢數萬”。楊渥的豪華侈靡之風固不足為道,值得注意的是他以蠟燭照明擊球,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燈光球場”了。唐代球類活動如此興盛,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清明節,更是節日娛樂活動的重要項目。

唐代清明節拔河也是一項盛行的節日娛樂活動。據《全唐詩話》記載:唐中宗李顯於景龍四年(710)“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園命侍臣為拔河之戲”。而《封氏聞見記》對此記載甚詳,唐中宗於清明節幸梨園球場,命侍臣分朋拔河,當時分宰相、二位駙馬為東朋,有三位宰相、五位將軍為西朋,東朋貴人多,西朋不服,請重新分組,唐中宗未同意。結果西朋竟輸於東朋,尤其是仆射韋巨源、少師唐休璟因年高體衰,竟被隨繩拉倒在地,好長時間起不來。惹得皇上、皇後、宮妃、公主大笑不止。在《資治通鑒》與《景龍文館記》中也有相似的記載。為何清明節要重視拔河呢?原來清明節正是春耕播種之時,而古人認為拔河有祈禱豐年、慶祝豐收之意。《隋書·地理誌》雲:舉行拔河之戲“俗以此慶豐收,用致豐穰,其事亦傳至它郡”。正因此,曆代帝王都加以提倡,宮廷民間,均甚流行。

唐代清明之日,還盛行鬥雞之戲。鬥雞在戰國已很盛行。《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市民好“鬥雞走犬”。漢代達官顯貴、遊手好閑之徒也多喜歡鬥雞。《史記·袁盎列傳》記載袁盎因病免官家居時與閭裏常鬥雞走犬。《後漢書·外戚傳》記載梁冀好鬥雞。《三輔黃圖》記載漢長樂宮還有鬥雞台。至於漢畫像石、畫像磚上,鬥雞圖更是屢見不鮮。三國時曹植還曾賦《鬥雞篇》。不過那時並不一定在清明節。但是,到了唐代,鬥雞活動卻盛於寒食清明節之時。唐太宗時杜淹在《吟寒食鬥雞應秦王教》中詳細地描述了雄雞搏鬥的情景:

寒食東郊道,揚鞲競出籠。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寒食鬥雞之俗傳承不斷,到唐玄宗時代已風靡長安。陳鴻《東城老父傳》記載唐玄宗未即位時就好清明鬥雞之戲。即位後,還在宮中專門修建了雞坊,選養了“金毫鐵距,高冠昂尾”的雄雞千餘隻,並選六軍小兒五百人專門負責馴養。一時長安宗室貴族、達官顯貴競相仿效,大興鬥雞之風。京師男女以鬥雞為事,一些遊閑公子為弄到好雞不惜傾家蕩產,重金購之。一些家境貧寒者,養不起雞,競玩假雞,以此為樂!一次玄宗出遊,偶然發現一個名叫賈昌的小孩玩木雞,靈巧異常,使唐玄宗心花怒放,當即召入宮中作雞坊小兒,後不久升為五百小兒長。賈昌馴雞有方,博得唐玄宗的稱讚,“金帛之賜,日到其家”。開元十三年(725)賈昌之父死於泰山之下,按時俗奉屍歸葬故鄉雍州時,唐玄宗下令“縣官為葬器喪車”。次年三月,賈昌身穿鬥雞服隨唐玄宗幸溫泉鬥雞,受寵無比,當時號稱“神雞童”。時人諷刺道:“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大詩人李白也曾感慨地賦《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歎道:“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鬥雞固然反映了唐玄宗驕奢淫逸的一個生活側麵,但是也反映出當時這種娛樂活動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