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過花燈與煙火以外,宋代元宵節風俗活動還有“打燈謎”和雜技演出。
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花燈上,讓人們一邊賞燈,一邊猜謎。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由於燈謎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將“燈謎”稱“燈虎”。燈謎是謎語的一種。南朝梁人劉勰《文心雕龍·諧隱》雲:“自魏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謎也者,回互其辯,使昏迷也。”這裏所說的“隱”即“隱語”,或稱“庾詞”,是謎語的古稱。漢代東方朔就善隱語,被班固稱為“滑稽之雄”。他曾與漢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於武帝前,深得武帝的信任。到了宋代,謎語成了元宵遊戲內容之一。把謎語書箋貼在元宵彩燈上供人猜射,起源於宋仁宗時代。據王文濡撰《春謎大觀序》:“舊籍相傳,宋仁宗時……上元佳節,金吾放夜,文人學士相與裝點風雅,歌頌升平,拈詩成謎,懸燈以招猜者。”再者,從蘇軾與秦觀的書翰中,從蘇軾、秦觀、黃庭堅、王安石四人刊印的謎書《文戲集》中,參證《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開封的猜謎活動,可以看出燈謎在北宋已勃興。到了南宋,《武林舊事·燈品》中記載當時杭州節日風俗說:“有人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深語,戲弄行人。”這裏的“藏頭隱語”即指燈謎而言。《嘉定縣誌》雲:“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先數日賣燈謂之燈市……好事者或以藏頭詩句懸雜物於燈,任人商揣,曰燈謎。”自此以後,每逢元宵節,全國各地大都舉行“燈謎”活動。明清相沿襲,形式多樣,內容更加豐富。據《剪勝野聞》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上元夜微行觀燈。有一處燈謎畫了一個赤足婦人,懷抱一個大西瓜,人們猜不出是什麼意思。朱元璋進去一看大怒,因為他的馬皇後是淮西人,他自己幼年又當過和尚。他懷疑這“懷西瓜”是隱喻“淮西”,又用西瓜隱喻光頭,於是第二天就下令大戮居民,“空其室”。本為民間娛樂,無意之間,招來一場橫禍,充分表現了封建統治者的殘忍無道。到了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也喜歡猜謎、作謎語。傳說乾隆作過一個數字謎語,其詞雲:“下珠簾焚香去卜卦,問蒼天儂的人兒落在誰家?恨玉郎全無一點知心話,欲罷不能去,吾把口來壓!論交情不差,染成皂難講一句清白話!分明好鴛鴦卻被刀割下,拋得奴力盡才又乏。細思量口與心俱是假。”這是一篇男女絕情詞,每一句為一數字,其謎底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見《數字謎語》、《中國文化周報》1987年2月4日)。
燈謎活動發展到近現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集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身,具有不朽的魅力,成為人們喜愛的文化活動方式。每逢春節或元宵節,各地大都舉行大型燈謎活動,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活躍人的思維,開發人的智力。謎語的形式、內容也有了迅速發展。謎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簾格、白頭格、諧音格、求風格等一百餘種。大多巧立名目,妙趣橫生,成為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業餘娛樂活動。
宋代元宵期間的雜技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
《東京夢華錄》記載的雜技項目就有:擊丸、蹴鞠、踏索上竿,趙野人的“倒吃冷淘”,張九歌“吞鐵劍”,李外寧藥法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等等,這些雜技演出無疑給元宵節增添了節日的奇光異彩。
宋代以後,漢民族的元宵節對少數民族也有很大影響。以前少數民族並無過元宵節放燈之俗。公元一一二四年,有一個中原和尚被女真人掠到金國都城(今黑龍江阿城附近),恰逢上元節,他製作了一個大燈球用高竿掛起來,金國皇帝吳乞買以為這是漢人聚眾嘩變的信號,就把這個和尚殺了。金人南下之後,明白了這是漢人元宵節張燈娛樂,也跟著過起元宵節來。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前,也不過元宵節。據《元史·張養浩傳》記載:元英宗即位後,適值元宵,即在“內庭張燈為鼇山”。
到了明代,元宵節放燈從正月初八到十八,延長為十天。《明會典》記載:永樂七年詔令元宵節自正月十一日起給百官賜假十日,以度佳節。《帝京物略》記述明代京師從正月八日到十八日,東華門外有“燈市”,貴賤相雜遝,貧富相貿易。富者張燈四夕,貧者僅一夕,更貧困者無燈。《西湖遊覽誌餘·熙朝樂事》敘述明代杭州元宵盛況:在臘後春前,從壽安坊下至眾安橋,謂之燈市,出售各色花燈。像人物燈有老子、美人、鍾馗打鬼、月明度妓、劉海戲蟾等;花草燈類有梔子、葡萄、楊梅、橘柿之類;還有製成禽蟲類的花燈,如鹿、鶴、魚、蝦之屬。奇巧的則有琉璃燈、雲母屏、水晶簾、萬眼罩等各種花色。富家豪門製燈則用料絲、彩珠、明角、鏤畫羊皮、流蘇寶帶等物。節日娛樂活動也是熱鬧非凡:“有社夥鼇山,台閣戲劇,滾燈煙火。無論通衢委巷,星布珠懸,皎如白日,喧鬧徹旦。”劉邦彥《上元五夜觀燈》詩中描寫元宵夜到:
一派春聲送管弦,入衢燈燭上重天。
風回鼇背星球亂,雲散魚鱗碧月圓。
逐隊馬翻塵似海,踏歌人盼夜如年。
歸還不屬金吾禁,爭覓遺釵與墜鈿。
著名大詩人、畫家唐寅《元宵》詩描述得更為生動: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繞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盡管詩人有生花妙筆,也難以寫盡十日元宵張燈盛況。但是,還值得注意一點,明代元宵節又增添了耍獅子的娛樂項目。明末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載了當時燈節耍獅子、放煙火、鼓吹彈唱,擠擠雜雜,大街小巷,通宵以樂。關於明代元宵燈火盛況雖然在筆記中有大量記載,但是,遠不及當時文學作品中描述得細膩動人。明代小說、戲劇中有許多關於元宵佳節的敘述,我們不一一盡舉,僅以《金瓶梅詞話》為例。《金瓶梅詞話》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但是它成書於十六世紀的明代當屬無疑。書中展現當時城市居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風俗人情相當真實可信。書中關於元宵燈火之盛,曾有大量的描述。像第十五回《佳人笑賞玩月樓》寫吳月娘、李瓶兒、潘金蓮登樓觀燈市,“隻見那燈市中人煙湊集,十分熱鬧。當街搭數十座燈架,四下圍列些諸門買賣。玩燈男女,花紅柳綠,車馬轟雷,鼇山聳漢,怎見好燈市?但見:山石穿雙龍戲水,雲霞映獨鶴朝天。金蓮燈、玉樓燈,見一片珠璣;荷花燈、芙蓉燈,散千圍錦繡。繡球燈,皎皎潔潔;雪花燈,拂拂紛紛。秀才燈,揖讓進止,存孔孟之遺風;媳婦燈,容德溫柔,效孟薑之節操。和尚燈,月明與柳翠相連;通判燈,鍾馗共小妹並坐。師婆燈,揮羽扇,假降邪神。劉海燈,倒背金蟾,戲吞至寶。駱駝燈、青獅燈,馱無價之奇珍,咆咆哮哮;猿猴燈、白象燈,進連城之秘寶,玩玩耍耍。七手八腳螃蟹燈,倒戲清波;巨口大髯鯰魚燈,平穀綠藻。銀娥鬥彩,雪柳爭輝。雙雙隨繡帶香球,縷縷拂華幡翠穗。村裏社鼓,隊共喧鬧;百戲貨郎,莊齊鬥巧。轉燈兒一來一往,吊燈兒或仰或垂。琉璃瓶映美女奇花,雲母障並瀛洲閬苑……向西瞧,羊皮燈,掠彩燈,錦繡奪眼……卦市雲集,相幕星羅;講新春造化如何,定一世榮枯有準。賣元宵的高堆果餡,粘梅花的齊插枯枝。剪春蛾,鬢邊插鬧東風,涼釵,頭上金光耀目。圍屏畫石崇之錦帳,珠簾繡梅目之雙清。雖然覽不盡山景,也應豐登快活年!”
《金瓶梅詞話》中這一段描寫可謂酣暢淋漓,曲盡燈市繁華之妙。不過,這裏隻寫了燈市上的燈,明代元宵節的煙火又如何呢?請看《金瓶梅詞話》第四十二回《豪家攔門玩煙火,貴客高樓醉賞燈》中描寫西門慶一家所放的煙火。“都說西門大官府在此放煙火,誰人不來觀看。果然紮得停當好煙火,但見:一丈五高花樁,四圍下山棚熱鬧。最高處一隻仙鶴,口裏銜一封丹書,乃是一枝起火,起去萃山律一道寒光,直鑽透鬥牛邊。然後正中一個西瓜炮迸開,四下裏人物皆著,觱剝剝萬個轟雷皆燎徹!彩蓮舫,賽月明,一個趕一個,猶如金燈衝散碧天星;紫葡萄,萬架千株,好似驪珠倒掛水晶簾箔。霸王鞭,到處響亮;地老鼠,串繞人衣。瓊盞玉台,端地旋轉好看;金蛾銀蟬,施逞巧妙難移。八仙捧壽,各顯神通;七聖降妖,通身是火。黃煙兒,綠煙兒,氤氳籠罩萬堆露;緊吐蓮,慢吐蓮,燦爛爭開十段錦對,火梨花爭春。樓台殿閣,頃刻不見巍峨之勢;村坊社鼓,仿佛難聞歡之聲。貨郎擔兒,上下光焰齊明;鮑老車兒,首尾迸得粉碎。五鬼鬧判,焦頭爛額見猙獰;十麵埋伏,馬到人馳無勝負。總然費卻萬般心,隻落得火滅煙消成灰燼!”
上麵引文中加點者都是炮仗名或煙火名。根據上麵提到的炮仗及煙火名稱,我們就可以推知當時煙火技術的發達景象了。窺一斑而識全豹,通過《金瓶梅詞話》中對元宵花燈煙火的描述,我們展開思維的金翅,可以想象明代元宵期間的種種豪華盛況。
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對漢族的元宵節活動也全盤接收了。但是,清代放燈時間已沒有明代十日之久。據《燕京歲時記》: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謂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也就是說清代放燈時間隻有五夜,隻有十五夜才算正節放燈。“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大街之燈,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各式各樣的彩燈,多用紗絹、玻璃、明角做成,上麵繪有古今人物故事。在清代令人眼花繚亂的花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燈。因為滿族原居東北黑龍江一帶,氣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冰燈之俗。滿清入主中原後,冰燈也傳入中原。北京當時有能工巧匠製作冰燈,“結冰為器,裁麥苗為人物,華而不侈,樸而不俗,殊可觀也”。正月元宵,中原草木萌春,南方已花枝待發,而東北仍處於一個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世界。因此,東北現在每年元旦至元宵,都舉行冰燈會,不過花樣早已現代化了。既有雄偉壯觀的大型建築群,又有玲瓏別致的小冰燈。古今傳奇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話雕塑引人入勝,冰製花卉千姿百態,動物造型惟妙惟肖。是一個五光十色、美不勝收的冰燈世界。
清代煙火繼承了宋、明的“各色煙火,競巧鬥奇”。《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的有盒子、花盆、煙火杆子、穿絨牡丹、水澆蓮、金盤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腳、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八角子、炮打襄陽城、天地燈等諸多炮仗煙火。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說:當時炮竹有雙響震天雷、升高三級浪等;還有響而不起於地上盤旋的地老鼠,在水中可盤旋者稱水老鼠。此外霸王鞭、竹節花、泥筩花、金盆撈月、疊落金錢,“種類紛繁,難以悉舉”。挑擔沿街叫賣煙火者,有當麵放大梨花、千丈菊。為了招徠顧客口中還喊道:“滴滴金,梨花香,買到家中哄姑娘。”每到元宵之夜,上自宮廷、達官顯貴,下至庶民百姓,都走出家門,擁上街頭,觀看煙火。而街上處處火樹銀花,車馬喧囂,笙歌聒耳,通宵達旦。
清代元宵節,民間的娛樂活動增添了大量的新內容。前麵提到明代元宵節已有舞獅子的活動,到了清代,從元旦到元宵節,舞獅子、舞龍、鬧社火、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動都湧到節日期間,每日社火不斷,鑼鼓喧天。像《清嘉錄》描寫燈節詩中就有:“看殘燭火鬧元宵,劃出旱船忙打招,不放月華侵下界,煙竿火塔又是橋。”有關清代這方麵的民俗資料及史料甚多,不再一一引述。近現代以至今天,我國傳統燈節,仍然十分隆重。城鄉掛花燈已較少點紅蠟燭,而是代之以電燈泡,然而花燈造型卻是日新月異,歲歲不同。煙火種類更多。古代耍獅子、舞龍燈、鬧社火之風更盛,尤其是鄉村農民鬧社火、踩高蹺,走鄉串鎮,往往絡繹數十裏不絕。陝北安塞腰鼓,引起中外藝術家的重視,江南扭秧歌,是節日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而舞獅子、舞龍燈更是盛大節日中必不可少的項目。這些活動都與我國古代節日遺俗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