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歲時雜記》說,這是沿道教陳規。道教稱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合稱“三元”。其實,“上元節”的起源卻在道教之前。
“一年明月打頭圓”,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把夜稱宵,所以“上元節”又叫“元宵節”。到了正月十五夜裏,天邊一輪明月高懸,地上萬點燈火通明,人們乘著新年後的餘興,披著早春稍帶寒意的輕柔晚風,踏月觀燈,猜謎射覆,正是最好的時節。因此,“元宵節”是中國獨具風采的一個傳統節日。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祭祀“泰一”神。
“泰一”神又稱“泰乙”、“太一”或“太乙”。為何要祀泰一呢?謬忌認為“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貴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泰一神早在戰國時已被人們敬祀,宋玉《高唐賦》中就有“醮諸神,禮泰一”的記載。《星經》也記載有泰一星,為“天帝神,主十六神”。《史記·天官書》也記載中宮天極星中,其中最明的一顆乃是“泰一常居也”。關於泰一神,顧頡剛先生從哲學角度作了一個比較科學的解釋:“這種天神,無疑發生於陰陽說。天一是陽神,地一是陰神;泰一更在陰陽之前,為陰陽所出,所以謂之最貴。《易傳》裏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泰一便是太極,天一和地一便是兩儀。至高無上謂之泰,絕對不二謂之一,本來是一個哲學裏的名詞,卻給宗教家取去作神靈的稱號了。從此以後,泰一就是上帝之名,上帝就是泰一之位,終漢一代,再也分不開來。”(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第五章)秦漢之時多方士神仙,漢武帝又是極為相信神仙的皇帝,麵對當時人們心目中如此尊貴的太一神,豈能不大大祭祀一番。根據謬忌的說法,古來天子都在東南郊設壇祭祀太一,祭祀日子為春秋兩季,祭品是每天以牛、羊、豕三牲來祭祀,連續祭七天。漢武帝聽了以後立即在漢長安城東南建了一座太一祭壇,按照方士的說法去祭祀。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方士李少翁得到漢武帝的寵幸,又建議在長安西北甘泉築離宮,畫天、地、太一諸神像。又過了二年,漢武帝久病不愈,上郡有一巫師,能召鬼神治病,漢武帝召來與神通話,神君說:“天子無須憂慮病情,病會很快好轉,待你身體康複後,我們就將相會於甘泉宮。”漢武帝雖看不見這位不食人間煙火、受人尊敬的太一神的童顏鶴發,但居然能與神靈對話是何等榮幸之事,一陣高興,病情減輕了,到了甘泉宮身體竟然恢複了健康。因此大赦天下,置壽神宮。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便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計有三層。上供太一神,下有五帝,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排列著青、赤、白、黑四帝,黃帝排在西南角。漢武帝祭祀時對五帝及日月諸神不過長揖而已,惟獨對太一神虔誠下拜。無論是伐南越、得天馬,甚至冬至之日也要祭太一。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習俗。
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西域記》稱印度摩喝?國正月十五日,僧徒俗眾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認為是上元天官賜福的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法苑珠林》又記載明帝永平十四年(71),五嶽諸山道士要與西域和尚比較法力,以辨真偽。漢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會集於洛陽白馬寺,道士齋道經,設置三壇,然後縱火焚經,經書見火而被焚化。可是佛教舍利經像置於道西,“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於時天雨寶花,大眾鹹悅”。《法苑珠林》是為了鼓吹佛教,貶低道教,其記載當然不可靠。但是從此可以推知,正月十五放燈火之俗始於漢武帝祀太一神,主要在皇宮舉行。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中印習俗互相融合,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輝煌,晝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這既有祭太一神的舊說,又有燃燈禮佛的虔誠,原有的神仙術與佛教禮儀結合,形成了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這個習俗經官方的倡導而開始流行,並在這一夜取消宵禁製度。據《事物紀原》記載:漢代西都長安城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瞑傳呼,以禁夜行”,惟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許執金吾馳禁,前後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