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宋元明清時代的年節(3 / 3)

據《夢粱錄》記載:元旦朝賀時,紫禁宮中景陽鍾齊鳴後,皇帝點燃香燭祭天,為百姓祈禱百穀豐收。百官群僚都依次待班於宮門之外。等到疏星繞建章,天色漸明,蝦蟆梆鼓並作,執挺人傳呼禁門開啟,這時,早已等候在宮門外的百官群僚才聯轡入宮城,簇擁而行。進了大慶殿以後,按次序排班站立,當值內侍高聲呼問:“班齊未?”禁衛人隨班齊奏:“班齊!”這時皇帝才出禦屏,登臨玉座。百官領班人員蹈舞,朝拜山呼。尤其那些禁衛人員高聲嵩呼,聲如雷震,當時號稱“繞殿雷”。宰執、樞密使等登殿奏事上壽。然後皇帝宣製說:“履茲新慶,與卿等同。”可以看出,這元旦朝賀雖然規模盛大,儀式齊整,莊嚴肅穆,但卻沒有唐代那給群臣贈柏葉、賜禦酒、君臣宴飲同樂、應製作詩的雅趣。這是封建專製主義政治製度日益強化的必然結果。

朝賀完畢,給宰執群臣賜宴,而外國使節則在驛館賜宴。第二天和第三天還要到玉津禦園射箭為樂,選能射的武官伴射,就園中賜宴。先招箭班士的弓弩手立於箭垛子前,穿無腳小帽錦襖,踏弩開弓,舞旋搭箭。武官彎弓射中者,皇上要賜給鬧裝、銀鞍、馬匹、衣帛、金銀器物等。來朝的各藩屬國使節辭朝時,皇帝一般都要賜宴餞行,並賜贈馬匹銀帛,禮物豐盛。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大量汲取了漢文化,像元旦這樣重要的節日自然也在仿效之列。元代著名詩人薩都剌《都門元日》詩寫道:

元日都門瑞氣新,層層冠蓋羽林陳,

雲邊鵠立千官曉,天上龍飛萬國春。

宮殿日高騰紫靄,簫韶風細入青旻,

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觴到小臣。

從詩中描寫的層層冠蓋、雲邊鵠立、千官朝賀、殿騰紫靄、簫韶細樂、聲遏青雲來看,儀式之隆重不亞於宋朝,連賜椒柏酒的漢族習俗也被吸收了。傅若金《次韻元日朝賀》詩中“宮漏崔朝燭影斜,千官鳴玉動晨鴉”、“宴罷戴花經苑路,詩成傳草到山家”等詩句也反映出當時的盛況,說明元代元日朝賀也在五更,在燭光燈影中千官上朝,玉佩丁當鳴響,連早晨酣睡中的夢中之鴉都被驚醒了。元日前賀後還要賜禦宴並帶花以示歡慶。

明代建國之初注意節儉,《明會典》記載朱元璋洪武十六年(1383)下令在京文武官吏正旦日要節儉,減少開支。隨著社會安定,生產恢複,奢靡之風又日盛一日。像明代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元日早朝》詩描繪的“九門深掩禁城香,香霧籠街不動塵。玉帳寒更傳虎衛,彤樓曉色聽雞人”,禮部侍郎程敏政《元日早朝》詩中的“寒鴉集曙彩鞭揮,劍佩森森拱太微,日晃禦床明繡袞,雲回鸞輅見青旗”等句,都生動地描寫了明代元日朝賀的情景。據《西湖遊覽誌餘·熙朝樂事》記載:每至正月朔日,“官府望闕遙賀,禮畢,即盛服詣衙門,往來交慶”。可見明代朝賀者不僅是京官,地方官吏也要履行遙遠的祝賀儀式。

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代元旦朝賀活動在半夜子時就開始了。據《清代野史大觀·清宮遺聞》記載:五鼓時,皇帝要親祭堂,各官都要穿朝服於午門外相送。黎明時皇帝聖駕回宮,先至奉先殿,繼至永壽宮給祖宗及太後行禮,然後才能到太和殿受外庭朝賀。辰時,外庭大臣朝賀畢,再回乾清宮,在鍾鼓樂聲中,皇帝再登寶座,宮女嬪妃上前行禮。然後東宮太子以及諸王依次序在殿前行三跪九叩禮。接著公主郡主們在宮中行禮。最後,皇帝再到西暖閣,內外諸臣聚集於午門內,望毓慶宮行兩跪六叩禮。禮畢朝賀結束。這套繁文縟節的朝賀儀式確實夠複雜的,且不說朝臣們從半夜子時一直折騰到中午,叩了多少頭,折了多少腰,早已饑腸轆轆,就是皇帝本人從五更即起祭祀,先叩頭,後受頭,也恐怕夠勞累的了。然而在封建禮俗中,這元日朝賀乃是一年的大禮,是馬虎不得的。朝賀禮後,皇帝又要賜宴宗室,讓皇子皇孫、王公貝勒等近親在乾清宮及元和殿飲宴。在這個宴會上可以隻行家禮,高椅盛饌,兩人一席,賦詩飲酒。至於朝臣們都回家用膳,不賜宴,這一點與前代不同。

統觀曆代元日朝賀禮俗,漢魏至隋唐君臣共慶還有一些情趣。宋代以後,隨著封建專製主義的強化,君臣關係更加等級森嚴,朝賀成了為皇帝一人拜年的儀式。元明到清氣氛由熱烈變為肅穆冷清。這也反映出封建製度日趨僵化,走向沒落的趨勢。

當百官急於入朝行朝賀禮時,在尋常百姓之家卻另是一番忙碌喜慶景象。拜天地,祭列祖,互相拜年。

拜天地,祭祖宗,全國各地形式不一,內容卻大致相同,成書於明清的各地方誌中有大量記載。像《宛平縣誌》記載:“正月元旦五鼓,民間亦盛服焚香禮天地,祀祖考、拜尊長,及朋友投刺互答,曰拜年。”《東安縣誌》記載:“正月歲首,祀神祀先,親詣墓所畢,賀新年,敬尊長,更相賀歲。”《昌平縣誌》記載:元旦士民“設香燭牲禮、祀神祗祖先,家人稱壽”。《永平府誌》記載元旦日士民百姓家“設庭燎,爇香燭,奠祀真宰祖禰,仍設於堂供獻,家人卑幼拜家長,舉觴稱壽”。有的祭祖要到墓地去祭,有的地方設供於中堂,比較特殊一點的是陝西和江浙一帶,設神軸畫影而祭。

陝西《富平縣誌》就有“每溯祖宗數世者,共為畫像,名曰‘神軸’,元日子時會拜”。這種畫影神不惟富平縣有,關中地區普遍有此風俗。直到解放初,許多農村還有元旦“拜老影”的遺俗,這種“老影”就是神軸。有些村鎮數千口人同族同宗,共拜一個神軸,上麵畫祖宗像多達三十餘代,少者也有十幾代。類似畫像家譜。每到正月初一,全族人都來設香燭奠祭。細細考究,這種風俗最晚在明代已經產生,至少也有三四百年的曆史了。東南《武進縣誌》也有記載:“元旦拜祠堂,黎明率子弟群拜於祠。先大宗,次小宗,焚香上茶,設粉餌,元祭。拜神影子,先像奉供堂中,事如生禮,設奠祭酒,凡菜蔬粉米之屬無不具,每日三飯,凡三日卷之。”其實這裏的神影子同關中的“神軸”是同一回事,都畫列祖列宗像而祭祀,不過稱呼不一罷了。這種拜祠堂、祭神軸的風俗反映了中華民族重人倫道德的觀念,同時也是封建宗法觀念在民族心理上的反映,在重要節日中祭拜先祖也要先大宗,次小宗,後家祭。這正是宋明以來儒家理學禁錮人民思想而形成的,在節日風俗上也反映出森嚴的等級觀念。

拜完天地,祭過祖宗,就是拜年。拜年之風漢代已有之,宋代以後發展很大。拜年分三種類型,一是同宗族拜尊長,二是親族拜訪,三是官僚朋友之間的互相拜訪。拜尊長一是家中拜家長,二是同族拜長者。這一般都在元旦當日進行。如《邯鄲縣誌》記載:“元旦拜祖先父母訖,即拜闔族親友,凡相識俱到門致聲。五服之內,麵見拜禮,皆在本日。”這種全族而拜的風俗全國各地大致相同。元旦晨起,祭過天地祖宗,同族拜年,互道新年之喜。但是親戚拜年就不一定是元旦了。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共飲美酒,以慶新年。這種風俗直到今日依舊盛行不衰。

元旦日官宦人家因交遊廣,同僚多,更是互拜不已。《燕京歲時記》記載:“親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莽服,道路紛馳,真有車如流水,馬如遊龍之盛!”值得一提的是官場拜年“投刺”之風俗,類似今天的互送名片或賀年片。西漢時的“名刺”稱“謁”,《史記·酈生陸賈傳》中已有記載。東漢稱“刺”,即在竹簡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王充《論衡·骨相》中有:“韓生……通刺倪寬,結膠膝之交。”對此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名帖》中談道:“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時謂之謁,漢末謂之刺,漢以後雖用紙,而仍相沿曰刺。”唐詩人元稹《重酬樂天》詩有:“最笑近來黃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宋代名刺用梅花箋紙製成二寸寬、三寸長,上麵寫著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平時以“名刺”廣交朋友,類似今天的“名片”。但是,到了正月一日拜年時,理應登門拜賀,由於忙不過來,就贈送一張名刺,甚至給不太熟悉的人也送一張。投寄名刺不一定本人親自去,可以由外人代勞。周輝《清波雜誌》記載: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多不親往。“有一士人令人持馬銜,每至一門,喊數聲而留一刺字而表到”。到了明代,京師投寄名刺之風尤盛,朝官往來不問相識與否,都是望門投刺,還有不下馬或不登門而令人送名帖者。明代文學家文征明有《拜年》詩雲:

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清代投名刺之風遍及城鄉各地。這時也叫“飛帖”。如《清嘉錄》所述吳地風俗就有“有遣仆投紅單刺到戚共友家者,多不親往,答拜者亦如之,謂之‘飛帖’”。褚人獲《堅瓠集》說:“拜年帖,國初用古簡,有稱呼。康熙中,則易紅單,書某人拜賀,素無往來者,道路不揖者,而單亦及之。”清代還時興一種“拜盒”,將紅色硬紙片製成的名刺放入錦盒中送給對方,以示隆重。

由於當時投寄名帖(名刺)之風甚盛,所以好多人都在門上貼上紅紙袋,上書姓氏,號為“門簿”,以便於接收名帖。這種貼於門上的紅紙袋又叫“接福”或稱“代僮”,類似現代家庭門口的信箱。範來宗的《拜年》詩寫道:

走賀紛闐歲籥更,素非識麵也關情。

添丁?列懷中刺,過午飛留簿上名。

羽士禪師同逐逐,東家西舍盡盈盈,

春明舊夢還能記,馳遍輪蹄內外城。

這裏“懷中刺”就是指懷揣名刺,“簿上名”即門簿留名。所以當時有“望門投帖,賓主不相見,登簿而已”。甚至江浙一帶“俗尚拜年,有從未見麵,互相投帖,以多者為榮”。這大約因為慕名投帖者多,如同現代認為知名度高而有關係。民國時,由於西方文化的引進,公曆新年也送賀年片,賀年片變成了印刷品,上有祝福詞句,印刷設計也講求藝術,內容形式都有所更新。現代的賀年片小巧玲瓏,既印年曆,又有精美的畫麵,融書法、繪畫、祝詞為一體,給親朋好友增添了不少節日情趣。

宋代以後,民間還產生了許多有趣的過新年的地方習俗。《帝景物略》記載:元旦五更時不能臥床上打嚏噴,如嚏噴則要趕緊急起,如果來不及穿衣臥床打嚏噴則一年多病。也不能臥在床上說話,門外有呼喚者也不能答應,臥床門外有呼者是“呼鬼”;起床盥漱後就要吃年糕,稱之為“年年糕(高)”。像《懷寧縣誌》記載:小孩如到人家,必須要贈給小孩飴糖果品類食物,不能讓空返,此謂之“賜福”。元旦日不能以生米蒸飯為炊,所用食品皆須除夕前做好的熟食品。並且不倒水於地,不灑掃庭除。《武進縣誌》也記載元旦不掃地。如一定要掃,也不能向外掃,必須向內掃,恐怕把如願(吉鬼)掃出去。而《永平府誌》又記載當地元旦風俗戶前要置水,認為水能消災,並插芝麻稈以祈門戶清潔,諸福並臻。嘉定縣也有元旦插芝麻之俗,認為新年生活節節高。比較普遍的是在堂前或門戶前插冬青柏枝,像嘉定縣、武進縣、杭州府東南好多地區都有這種風俗,取長久青翠之意。加上元旦吃柿、橘等果品,諧音“百(柏)事(柿)大吉(橘)”,這是漢唐飲椒柏酒遺俗的變異。此外各地還有祭財神(趙公元帥)、穀神(後稷)的風俗。

宋代以後,元旦日娛樂活動增加,時間也越來越長。《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開封府北封五門外一帶,“皆搭結彩棚,鋪陳關梳,珠翠、頭麵、花朵、領抹、靴鞋、玩好之類。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貴家婦女,縱賞關賭,入場觀看,入市店飲宴,習慣成風”。可見宋代開封元旦開禁後十分熱鬧,連貴族婦女都可以自由出入賭場觀看。宋代元日開禁。後世從元旦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一直充滿著節日的歡樂。清代《燕京歲時記》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從初一到初五,都不能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出門。到了初六,王公貴族及官宦人家的家室才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嫁娘也可以回家省親了。從元旦到初五,店鋪都要關門歇業,或者掛一簾箔表示內外有別,不開業售貨。而拜年往來於途者一直絡繹不絕。拜年日暮方到的稱為“拜夜節”,過了初十去拜年的,稱為“拜燈節”。甚至有“有心拜節,寒食未遲”之說。

各地城市都會,鄉村僻野都有各種豐富的娛樂活動。《清嘉錄》記載杭州一帶:“雜耍諸戲,來自四方,各獻所長,以娛遊客。”有“高竿”,立長竿百仞,頂端樹一麵旗,一人如猿猱盤木而上,拔下頂端旗幟;有“走索”,一條懸空長繩,兩人各從一端迎麵走來,側身互讓而過;還有長劍入喉的“吞劍”;利刀砍腹的“弄刀”;將甕放在掌中或兩腋兩股之間,盤腰繞腹地起落而舞的“弄甕”;有將盆置於竿首,旋轉飛舞的“舞盆”;有人站在幾尺以至一丈多高的木腿上叫“踏高蹺”;有以毯覆地變化什物的“撮戲法”;有以大盞水覆毯,令水忽然隱去的“飛水”;置放五個紅豆在掌上,令其突然隱去的“摘豆”;有以十枚大銅錢,一呼而變成五色的“大變金錢”;有一個人藏身帳帷中,模仿數人問答說話,稱為“隔壁戲”;還有人口中學百鳥之聲,謂之“百鳥像聲”。當時雜技藝術種類齊全,口技、魔術、驚險動作應有盡有。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傳入的“西洋鏡”,江寧人造一個方圓木匣,裏麵有花樹、禽鳥、神怪、秘戲之類,外麵開一個小圓孔,用一目窺視,障小為大,形如真山真水,稱之為“西洋鏡”。還有“洋畫”,用顯微鏡窺視,采用西洋畫法。這些雜技已融合了光學技術,微雕技術,形成獨特的雜技藝術。

正月玩猴戲、木偶戲、皮影戲是最熱鬧的娛樂活動了。安徽鳳陽的猴戲最出名。《清嘉錄》記載:“鳳陽人善畜猴,令其自為冠帶,並豢犬為猴之乘,能為《磨房》、《三戰》諸。”猴犬結合演戲或表演各種滑稽可愛的動作,不僅在安徽東南地區,在北方也十分盛行。至於“以五指運三寸傀儡”的傀儡戲與木偶戲更是十分普及的民間娛樂活動。在陝西等地有燈影戲,或稱皮影戲。以紗帳為幕屏,以燈光作光源,用牛羊皮刻製各種人物和布景,繪以彩色,演出各種戲目。至今,每到春節,民間仍然十分盛行。

過了正月初一,最熱鬧的節日活動莫過於“行春之儀”了。行春之儀與元日後的春節活動緊密聯係,是最熱鬧的節日活動。元日後,春耕即將開始,人們祝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美好;而勞動人民辛苦一年,在春節農閑時間大大地娛樂一番也是人之常情。因此這些節日活動既有祝福和祈求豐收的意願,也有娛樂的目的。

《夢粱錄》記載宋代“以鎮鼓鑼吹妓樂迎春牛”,“街市以花裝欄,坐乘小春牛,及春播春勝,各相獻遺於貴家宅舍,示豐稔之兆”。這時的行春之儀主要是為了祝豐收,迎春牛。到了明代行春儀就熱烈多了。明代公安派詩人袁宏道的《迎春歌》,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盛大的歌舞遊樂活動:

東風吹暖婁江樹,三衢九陌凝煙霧。

白馬如龍破雪飛,犢車輾水穿香度。

繞吹拍拍走煙塵,炫服靚裝十萬人。

羅額鮮明扮彩勝,社歌繚繞簇芒神。

緋衣金帶衣如鬥,前列長官後太守。

烏紗新縷漢宮花,青奴跪進屠蘇酒。

采蓮盤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雙雙。

梨園舊樂三千部,蘇州新譜十三腔。

假麵胡頭跳如虎,窄衫繡褲槌大鼓。

金蟒纊身神鬼妝,白衣合掌觀音舞。

觀者如山錦相屬,雜遝誰分絲與肉。

一路香風吹笑聲,千裏紅紗遮醉玉。

青蓮衫子藕荷裳,透額裳髻淡淡妝。

拾得青條誇姊妹,袖來瓜子擲兒郎。

急管繁弦又一時,千門楊柳破青枝。

宋明的遊春之儀都有官方參加。在浩浩蕩蕩的遊春隊伍中,鑼鼓喧天,歌聲樂聲此起彼落。白馬如龍,犢車如飛,歡聲笑語,熱鬧非凡。那些戴著假麵具、裝扮鬼神的化妝表演是多麼誘人,穿著潔白衣裳、雙手合掌的“觀音”翩翩起舞,飄然若仙子下凡。觀者如山,萬人空巷,氣氛熱烈,盛況空前。

清代,這種風俗仍然盛行。《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正月迎春:“各會府州縣衙遵製鞭春,京師除各署鞭春外,以彩繒按圖經製芒神、土牛,舁以彩亭,導以儀仗鼓吹。”《燕京歲時記》記載:這日順天府還要進春牛圖,立春前一天,官員們還要穿朝服,恭恭敬敬地去東直門外迎春。芒神、土牛以鼓樂為前導,走到官署,陳於彩棚之中。立春日還要向皇帝、皇太後、皇後進獻芒神、土牛及青山。接著由禮部官員帶領朝臣在皇宮周圍打土牛,“以勸農意”,催促春耕。清代官府主辦的迎春儀式遠不及明代民間行春之儀生動活潑,場麵熱烈。這種儀式反映了小農經濟社會的思想意識。

清代民間伴隨行春之儀的都是社火,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等娛樂活動。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鬱的歡樂氣氛。至今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