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節的起源與定型(3 / 3)

“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除夕驅疫逐鬼地忙活一夜,一聲金雞長鳴迎來的就是元旦。在漢代人眼裏,新年伊始,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佳節良辰。元旦為一歲之首,古人稱為“上日”、“元日”、“朔日”、“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也有的稱為“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三朝”(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後世稱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所以元旦成為一個充滿喜氣、熱鬧非凡的日子。

當雄雞高唱之時,人們開始了迎接新年的禮儀活動。漢代人雖然無福聆聽火藥製成的鞭炮,卻在堂階前用火燒烤竹節,使其劈裏啪啦發出巨大的聲響。聲聲爆竹,迎來一輪紅日。據《神異經》和《荊楚歲時記》載:時人放爆竹是為了“辟山臊惡鬼”。山臊惡鬼住在西方一座深山中,有一尺多高,人一旦撞上它,就會生大病。這種鬼最怕爆竹聲,所以每逢新年來臨時都要放爆竹。爆竹聲聲震耳,響徹四麵八方,既能驅鬼,又為節日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放完爆竹,家長率妻子去祭祖,然後一家不分尊卑老幼,團聚一起飲椒柏酒。漢人說,椒是玉衡星的精靈,吃了使人年輕耐老,柏是一種仙藥,吃了能免除百病。飲椒柏酒,預祝在新的一年中,人人身體健康。但是,古人飲酒與現代人飲酒時先敬尊者或長者的習俗不同,而是讓年齡最少的先飲,然後才是子、婦、曾、孫各上椒柏酒於家長,稱觴舉壽。飲完椒柏酒還要喝桃湯,桃湯是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據說可以壓邪氣,製服百鬼。魏晉以後,人們不再服桃湯,而是飲屠蘇酒了。對於重倫理道德的中華民族來說,元旦祭祖飲椒柏酒反映出一種節日歡慶的天倫之樂。即就是庶民之家,終年勞作於田野,年節也沒有口福品嚐美味佳肴,但能合家團聚,一杯椒柏酒,一碗桃湯,愛在其中,敬在其中,美好的祝願在其中,天倫之樂的無窮佳趣盡在其中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重人情的,每逢佳節尤為突出。當新年來臨,用過酒飯以後,人們整好衣冠,走家串戶,拜訪親友,互致節日的祝賀。這種風俗叫“拜年”,這又給新年增添了幾分樂趣,增進了人們相互間的友誼。

節日也有它的忌諱。在除夕,各地可以殺羊,懸羊頭於門,還要“磔雞”(磔,即肢解而殺),禳除惡氣。但一到新年元旦,就絕不能再殺雞了。《荊楚歲時記》記載:每逢元旦,在紙帖上畫一隻雞,貼在門上,把葦索懸在畫雞之上,桃符樹立在紙帖兩旁,各種鬼都會害怕。雞變得同門神一樣重要。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正月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狗日、三日為豬日、四日為羊日、五日為牛日、六日為馬日、七日為人日。這些家畜、家禽和人們一同步入新年。正月一日既是雞日,怎能殺雞呢?至於畫雞於門戶之上能辟邪,則是來自當時的一個民間傳說。據壬子年《拾遺記》記載:堯王時在位七十年,有鸞雛年年來朝,麒麟遊於澤藪,鴟梟(一種凶惡的鳥)逃到很遠的大沙漠裏,有一個叫祗支的國家,進貢來一隻重明鳥,眼睛像雞,鳴聲似鳳凰,展翅一飛,能搏擊猛獸狼虎,使妖魔鬼怪不能為害。後來人們無不灑掃門戶,盼重明鳥落在門上,但是這種鳥不再來了。人們刻木或鑄金作成這種鳥的樣子置於門戶之間,魑魅妖鬼都望而卻步。於是人們都畫雞置於門上(實際上是由重明鳥的形象演化而來)。但到了魏晉之時,元旦又殺雞了。魏明帝時大修禳禮,何晏提議更磔雞作特牲,以供禳禮。再者,魏晉時人們還認為正月土氣上升,草木萌動,羊齧百草,雞啄五穀,所以要殺羊磔雞以助草木生長。

漢代元旦還要放雀。這項活動開始也是行於民間,放雀的原因據說有兩個。據《孔叢子》記載:邯鄲人在元旦正朝曾獻一雀給趙王,並給雀身上綴以五彩。趙王大喜。但是有的大臣勸告趙王放雀以示不傷生靈,趙王就放了這隻鳥兒。另一個據說是據《三齊略記》記載的一個傳說,在滎陽有一眢井,項羽追劉邦時,劉邦避於井中,兩隻斑鳩落在井口上,項羽追來時,有人告訴項羽井中有人,項羽卻說:“井有人,鳩不集。”劉邦幸免於難。所以在漢代正旦日,要為斑鳩等鳥雀放生。到漢成帝時,還專門下了一道詔令:“除正旦殺雞與雀。”這個民間風俗被皇帝欽定後流行更廣了。

東漢都城的元旦佳節,更是車水馬龍,如同鬧市。元旦黎明時,夜漏未到七刻,各級官吏,上自諸侯、三公九卿,下至四百石的小吏,都要來給皇帝行賀年之禮。有的乘羽蓋華披的駟馬安車,有的乘高敞舒適的軒車,有的騎高頭大馬,一個個華衣鮮服,高冠博帶,聚會在宮前。皇帝也興致勃勃地來到德陽殿接受群臣的朝賀。這次朝賀因為是正月正日,所以也叫“正朝”。據《漢官儀》和《後漢書·禮儀誌》記載,漢代製度規定:群臣入宮拜年時,公侯要奉送玉璧,俸祿兩千石的官員送羔,千石、六百石的官吏送雁,四百石以下的小官送雉,以作拜年之禮。皇帝也要設宴款待群臣。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都可以上殿,在禦前舉觴敬酒呼萬歲。然後由大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奏食舉之樂,在鑼鼓弦樂聲中,君臣飲宴歡度佳節。在元旦君臣宴樂之時,皇帝借機考察臣僚學問,一些阿諛奉承之輩也趁機在皇帝麵前吹牛拍馬。《後漢書·戴憑傳》記載:大經學家戴憑為侍中時,正旦朝賀,皇帝為百官賜宴,並令群臣通經史者互相考辯詰難,如有解釋經義不通者,奪席而起,讓座給通者。戴憑以他淵博的經學知識連連獲勝,連坐五十餘席,當時京師中傳為佳話:“解經不窮戴侍中。”也有一些剛直不阿之臣,在元旦朝宴上橫眉冷對外戚權臣。如侍禦史陳翔參加正旦朝賀,外戚梁冀威儀不整,陳翔上奏皇帝:“梁冀恃貴不敬,請收案罪!”(《後漢書·陳翔傳》)當時梁冀身為大將軍,權傾朝野,百官側目,陳翔敢冒犯梁冀,確實冒著殺頭的危險,所以“人人奇之”。可見,在這種節日喜慶酒宴上,也暗隱殺機,舌槍唇劍中,輕則會被迫離席,顏麵掃地,重則腦袋搬家,有性命之憂。雖是皇帝賜宴,大概那酒也不好飲吧。

值得一提的是,漢安帝永寧七年(120)撣國王派遣使者入漢,送來大秦幻術。第二年元旦佳節,在洛陽宮表演了“吐火”、“自肢解”、“易牛馬頭”等精彩的魔術節目,漢安帝和群臣觀賞後大為驚歎!這雖然隻限於皇宮之中,但也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給漢代元旦佳節帶來異域的藝術之花,豐富了我國古代節日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