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節的起源與定型(2 / 3)

秦漢時代,“陰陽五行”、“五德終始”說,廣泛流行,方術之士遍天下,時講災異,時講祥瑞,巫術風行。這種濃重的迷信色彩必然滲透到帝王宮廷和人民生活方式中去。許多風俗活動本來就起源於迷信,而維係新舊兩年更替的年節,也必然染上迷信色彩。於是,本來在周代就產生的年終慶豐收和祭祀祖宗的習俗,又同驅妖除怪的巫術聯係起來,隨之而產生了一係列風俗活動。盡管漢代年節處於草創期,但是,漢代的年節從時間順序上已和現代差不多,從除夕到元旦,圍繞著這兩天,出現了一係列饒有風趣的活動。

首先是立神荼、鬱壘於門戶。

除夕是一年最後的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所以又叫陳歲。在年節中,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漢代人很迷信,尤其懼怕疫癘與惡鬼,在年終到來時一麵歡度佳節,喜慶豐年,一麵驅疫癘,除惡鬼。所以把這一夜稱為除夕。

漢代以為鬼在天地之間,時來時往,與人雜處,飄忽不定,屬於“凶惡之類”。當人們重病垂危之際,或臨死之時,常常有見到鬼的幻覺。據王充《論衡·訂鬼篇》記載:當時人們認為“凶禍之家,或見蜚屍,或見走凶,或見人形,三者皆鬼也。或謂之鬼,或謂之凶,或謂之魅,或謂之魑”。凶鬼魅魑的概念早在中國人民心中形成,在無法抵禦災難、不能科學解釋某些自然現象時,就認為是鬼在作祟。於是在除夕之際,首要之事就是防鬼進家,削桃木梗製成神荼、鬱壘二人形象,立於門上。中國門神雛形就這樣產生了。

漢代人為什麼要樹立神荼、鬱壘二人的形象呢?據漢人應劭《風俗通義·祀典》引《黃帝書》說:上古之時,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鬱壘,居住於風景秀麗的度朔山下,他們把禍害人間的惡鬼都用葦索捆縛起來,讓老虎吃掉。這個傳說當時廣泛流傳於民間。蔡邕《獨斷》也說,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枝葉茂盛,盤根錯節,樹冠蟠曲覆蓋達三千餘裏,在樹枝東北有鬼門,是世間萬鬼出入的必經之門戶,神荼、鬱壘居其門,見到害人之鬼,就用葦索捆縛,令虎吃掉。因此漢代人每到除夕,便削桃木神荼、鬱壘二人形象立於門上“以禦凶”。同時在門上懸掛葦索,供神荼、鬱壘兩個門神作縛鬼喂虎之用,稱之為“懸葦”。張衡在《東京賦》中就寫道:“度朔作梗,守以鬱壘,神荼副焉,對操索葦。”正是這一風俗的真實寫照。這一習俗流傳到魏晉南北朝以後,可能因為刻木為人形太麻煩,幹脆削成一塊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二人的名字,把這塊桃木板掛在門上,稱之為“仙木”或“桃符”。桃符各代發展沒有一定的形製。陳元靚《歲時廣記》引《皇朝歲時雜記》記載:桃符之形製,以長二三尺、寬四五寸的薄木板製成,上畫以狻猊白澤之類,下書左神荼、右鬱壘,或寫春詞。當然這種桃符已是很晚的宋代以後的事了。宋代王安石有一首詩《元旦》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裏的“新桃”和“舊符”,都是指辟鬼祛邪的“桃符”。

其次,舉行驅鬼活動僅靠神荼、鬱壘兩位神仙,隻能把厲鬼拒於門外,尚不能把凶鬼癘疫驅除幹淨。因而,除夕之夜,還要舉行一種擊鼓驅鬼除瘟疫的舞蹈儀式——逐儺。“逐儺”亦稱“儺”或“大儺”,它起源於原始的巫舞。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在民間一直盛行不衰。《論語·鄉黨》中就有“鄉人儺”的記錄。“在前歲一日,擊鼓驅瘟疫之鬼”。在漢代儺舞不僅流行於民間,而且傳入宮廷,成為一種規模盛大、儀式隆重的驅鬼逐疫的儀式。張衡在《東京賦》中就寫到“卒歲大儺”,堪見當時盛行於京城。

從《後漢書·禮儀誌》記載看,漢宮“大儺”活動規模浩大,盛況空前。東漢皇宮要舉行這種儀式時:選中黃門子弟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者,一百二十人為“侲子”,都戴著大紅頭幘,穿皂青衣,手持大兆鼓。又有人扮演驅疫辟邪之神“方相氏”作為主舞者,頭戴麵具,麵具上飾有四隻金黃色的大眼睛,身披熊皮,手持戈矛和盾牌。這個“方相氏”帶領著由十二個人扮演的猛獸,舞儺逐疫於禁宮之中。一邊揮舞,一邊呼喊,表示驅鬼捉鬼,一百二十個“侲子”在伴舞中高呼助威。這真是一個有聲有色、氣勢磅礴的場麵!一幅人神聯合同凶鬼惡煞搏鬥的畫圖!不管大如車輪的變蛇、旱鬼耕父和女魃,還是溺水之精、木石之怪,都要全部掃除。要“使十二神追惡凶,赫女軀、拉女幹,節解女肉!抽女肺腸!汝不急去,後者為糧”。假若世界上真有惡鬼,恐怕也會被這赫赫的聲勢和嚴厲的詛咒嚇跑的。

儺舞達到高潮,要反複三遍。朝中大臣、侍中、尚書、禦史、謁者、虎賁、羽林郎將等文武官員都要頭戴大紅巾幘陛衛殿前。舞罷要持火炬,送疫癘凶鬼出端門,門外又有衛士七千人送火炬出宮,司馬門外還有五營騎士千餘人接送火炬擲於洛水之中,表示將凶鬼惡疫鎮壓於水底,使他們永遠不得翻身!雖說鬼神之事看不見,摸不著,連孔夫子也覺得說不清,可是漢家宮廷這種驅鬼儀式真夠紅火熱鬧的。這不能單純解釋為宗教迷信,也反映了征服自然災害的一種民族心理。當時科學技術落後,人們還不能完全認識“鬼”與“疫癘”的本質,所以,借助於神靈和巫術來消除它們的危害。這種儺舞最早還是起源於民間,流傳入宮廷的。

儺舞儀式在漢代畫像石中也有反映。一九五四年發掘的山東沂南畫像石墓中,前室北壁橫額上就有一幅大儺圖,畫麵上刻著十幾位麵目猙獰、身有羽毛的凶神,正在追逐奇禽異獸。有的正在追殺,有的正在吞食,而象征妖鬼魑魅的奇禽怪獸則四散奔逃,惶恐不已。整個畫麵激烈、緊張、怪誕,看後令人驚駭!這正是漢代儺舞的具體寫照。從漢代以後,這種儺舞在帝王宮廷就變成一種固定儀式流傳下來。

漢代人除了立神荼、鬱壘,行儺活動以外,當元旦來臨後還有一係列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