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師們一般選在農曆四月十五日開工,因此時日照漸長,陽氣上升,有利於木船的板縫油灰漿的收燥。動工的當天,先要擺好香案、香燭、三牲,以祭祀龍王。船隻終年以水為伴,賄賂好龍王爺,才能保這艘大船順風順水,永久平安。到了辰時(上午七點至九點鍾,傳為辰龍起身之時),大木匠親手劈開一根木料,接著便一聲大喝:開工嘍!此時鞭炮大作,造船師們相互拍打著對方的身體,以示慶賀,造船師們一年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一般說來,每條船都是應船主的要求打造的。在造船的每一個重要環節,如安裝船頭、豎大桅、合龍口(最後一道木板聯接)等,船主都必須給當事者發一定數額的紅紙包,而以大木匠的紅紙包最豐。新船造好後,造船工們稱之為“木龍”。木龍第一次登江,要請先生選擇吉日。這一天,木龍的船頭、船尾、桅杆、艙門都要貼上大紅對聯,甚至整個船體都要掛紅披彩。船工們也要身著新衣,甚至披紅戴花。船上要點香燭,岸上要擺香案。船主要殺雞祭天,對著大江叩拜龍王保佑。禮畢燃放鞭炮,送木龍登江。如果近處有龍王廟或水神廟,船主先要前去祭拜,然後再回到江邊舉行登江儀式。
到了章啟舵的時代,那一係列繁雜的儀式一律被當作四舊廢除了,即使是在那樣的年代,當一艘新船下水時,造船師們還是要慶祝一番,開一個大會,念一遍語錄,江岸邊插十來麵紅旗,領導講話完畢,專門等候在一旁的鼓樂班子敲起了鑼鼓,放一掛鞭炮,一艘新船就這樣下水了,造船工們幾個月的努力也就終於有了收獲。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水泥船代替了木船,造船工們紛紛轉行。章啟舵到底還是沒能做成大木匠,但他在那一帶打家具還是有相當名氣的。我結婚前,父親已打不動家具了,於是就請章啟舵在家裏打了三天家具,我們叫“供木匠”。三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幾易新居,家具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我一直保留著兩張用土漆漆過的骨牌凳,這不僅因為這兩張骨牌凳是我的同學章啟舵打的,更是父親為我留下的唯一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