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龍的盛會(1 / 1)

中華大地,天高地廣,地理氣候不同,民風民俗各異。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風俗,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名字,這些名字既是這地方特有的符號,也是當地人信奉的圖騰。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於是,便創造了關於龍的圖騰。龍是至高無上的,是形象廣大的,當然也是變幻無常無所不能的。龍是大通特有的符號,是大通人信奉的圖騰。長龍山青龍臥波,河南嘴烏龍點水,祠堂湖是龍戲水之處,那口有著一千多年的佘家龍井,據說是龍的一個噴嚏打出的深坑。連楚時的三閭大夫屈原,也化身為一條白龍來到大通。

屈原詩《九章·哀郢》:“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屈原一生中曾有過多次放逐,其中一次的放逐地即為當時地處偏遠的陵陽。今日青陽縣,即舊時陵陽城。青陽今仍有陵陽鎮,並有“富貴陵陽鎮”一說。幾年前我去陵陽,就曾在一座石孔橋的碑記中看到“為當年屈大夫流放此處時所建,後屢有興廢”雲雲。

青陽與大通一水相連,這條水,就是長約八十裏的青通河。明清以後,地藏道場九華山開始興盛,朝山信眾日漸增多,江浙一帶信眾但凡朝山,必由大通下船,過大士閣“九華山頭天門”,沿青通河溯流而上,至童埠河直到青陽,九華山便遙遙在望了。

據文史學者吳華先生的研究,屈原的這次放逐,是由湖南順江而下的,這一趟水路的終點就是大通,於是,屈原沿著青通河,來到他的傷心地陵陽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涯,前後達九年之久。這九年裏,作為當時水運交通樞紐和重要商品集散地的大通,不可能不是屈原經常要到的地方。他在這一帶遊曆、會友、寫詩、飲酒,也與大通結下不解之緣。由此,吳華先生認為,大通地區每年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並非受其他地方習俗的感染,而是大通人自發地對三閭大夫的哀悼。而在每年的龍舟競賽中,其中一條白龍即是屈子的化身。

在大通,正月初一被認為是龍聚會的日子,人們也開始從這一天舉行舞龍活動。首先是單個的表演,第一天大通的青龍,第二天和悅洲的黃龍,第三天是河南嘴的烏龍,依次而來。正月十二龍抬頭,龍的表演在這一天也達到高潮,江上、岸上、水龍、旱龍、青龍、黃龍、白龍、烏龍,遊龍、滾龍……這是一次龍的聚會,是一次人與龍的狂歡。而在每年端午舉行的龍舟競賽中,更是江上龍舟競渡,岸上觀者如雲,鑼鼓聲、鞭炮聲、江上龍舟選手的口號聲,岸上觀眾的呐喊助威聲,一陣陣來,一陣陣去,小販小商們也趁著這一年一度的好日子擺開他們的攤點,煎炸烹煮,亮起嗓門,極盡招徠,鵲江兩岸,青通河邊,上演著一場生動活潑的清明上河圖。

在每年端午的龍舟競賽中,河南嘴的烏龍與和悅洲劃子班的黃龍好有一拚。河南嘴人以打魚為生,劃子班以在鵲江擺渡為業,江是他們的舞台,水是他們的戰場,難道還有誰比他們更熟悉水,更熟悉舟嗎?競賽的獎品不過是一塊紅布或是幾條糕點,但人們在水上享受著競賽的快樂,在搏浪中渲泄著雄性的力量,對於一河兩岸的居民來說,這是一次真正的狂歡,是一年中又一個難得的節日。

劃子班和漁民們總是分享著冠亞軍的殊榮,有些地方自知不是他們的對手,便尋找另一種表演以吸引觀眾的視線,於是便有了彩船的發明。船被彩綢或鮮花裝扮著,前有化裝為媒婆的醜角搖著扇子,船尾有驚險刺激的吊梢表演,而艙正中有一方舞台,吟風弄月的李太白,哀怨離愁的許仙白娘子,或者被愛情折磨得死去活來的蔡鳴鳳,都在那舞台上一展風姿。如果說龍舟競賽是鋼、是陽,彩船上的表演則是柔,是陰,鋼與柔的相濟,陽與陰的調配,這才構成這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動力。

群龍聚首,競相展露,在眾多的龍中,有一條龍與眾不同,那就是河南嘴的閉眼烏龍。

河南嘴是與大通街一河之隔的漁村,總共不過三四十戶人家,家家以打魚為生。對於他們的閉眼烏龍,他們有不同的解釋。有說是這一天群龍聚會,也是任由魚蝦逍遙的日子,龍入江河,難免不看到一些難容之事,於是便閉一閉眼,“眼不見為淨”。另有一種說法,烏龍閉上眼睛,當然就不會再吃魚蝦了,這也是青通河及鵲江魚蝦不論價的原因所在。

江有江的規矩,海有海的法則,但漁民們總能想出變通的方法,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圓潤些,更人情味些。讓掌管水中世界的龍閉上一隻眼,該是河南嘴漁民的智慧的創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