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嚐試那些“不擅長”,能讓你過得更好(1 / 3)

不擅長,才需要去訓練;做不了,才需要去努力;承受不了,才需要去嚐試。

我做事情有個習慣,先搞定自己擅長的部分,再去對付不擅長的環節,似乎隻有在熟悉並擅長的領域才有信心和勇氣,才有一鼓作氣全力以赴的快感。而麵對那些曾經嚐試搞定卻沒有搞定,或者從未接觸的領域,我沒有興奮的搏殺感,擁有的隻是惶恐的懼怕感,就好像事情還未開始,我就嗅到了失敗的味道。

記得讀書時候備戰雅思,我明知自己聽力閱讀是強項,口語作文是弱項,卻本能地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聽力和閱讀中,隻有在準備這兩項的過程中我才會有“雅思高分”的幻覺。但一拿到口語作文題庫,強烈的挫敗感便油然而生,內心那個脆弱的我就會哭著說,“好難好難,這次肯定搞不定”。於是,聽力閱讀就是上到8分又如何,我依然有一個5分的口語、6分的作文拖著後腿。

之後複習GRE,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我喜歡填空和閱讀,無論是上課還是複習題目,跟打了雞血一樣。但是一進入作文階段,就跟打了霜的茄子,提不起一丁點兒的興趣。於是跟自己說:“要不,今天就不準備作文啦,還是去看閱讀吧。”

懼怕什麼就逃避什麼,不擅長什麼就避開什麼。

我用大部分精力去做那些自己喜愛的項目,用餘下的一些零碎時間去對付那些討厭的項目。精神上還可以自我催眠,稱這種行為是——最大化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可是,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一個完整的項目,是由好幾個小項目組合而成。這些小項目中有自己擅長的,也必然會有自己不擅長的,如果一味地去完善擅長的部分,最終的結果必然會被那些未被照顧到的“劣勢”所拖垮。

工作這些年我越來越感受到“劣勢”的殺傷力。領導派一個任務下來,團隊成員分工去完成,往往到了關鍵時候,掉鏈子的一定是最薄弱、最不擅長的環節。比如我們在技術方麵優勢明顯,在人際關係上比較薄弱,那麼最後出岔子的環節就一定會在人際關係上,而技術部分的極佳表現也不能挽救一個瘸腿的項目。

劣勢,總是會在不經意的時候,給人最致命的一擊。

劣勢,總是會在最關鍵的時刻,讓之前的精心準備都付之東流。

如果我們勇敢地去麵對這些“劣勢”,嚐試去將“不擅長”變成“擅長”,結果會怎樣呢?不妨一試。

從“不擅長”到“擅長”,一定會給你帶來自信、勇敢、膽識和一切積極向上的正麵元素。

沒有不擅長,隻是未曾做過;既然並未開始,又何來失敗

今年之前,我都很喜歡宅在家裏,不是因為本性安靜,而是我從未嚐試過一個人接觸陌生的領域。我可以一個人讀很多書,寫很多字,看很多電影。我不懼怕孤獨的空間,卻懼怕未知的場合。

讀再多的書,卻不敢行萬裏路,是一種生命體驗的巨大缺失。我想出去走走,卻不敢去改變。因為我不知道自己麵對未知的時候如何去應對,倘若遭遇不可控製的失敗,我又能否承受。

可控,是舒適區最大的特點。因為待久了,熟悉了,所以我了然那裏成功的方式,也知道失敗的路徑,當我需要獲得某項認可的時候,可以完美避開失敗而最大化放大成功的可能。但,離開舒適區,在我的認知中就好像一切都處在失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