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嚐試那些“不擅長”,能讓你過得更好(2 / 3)

年初的時候,我跟朋友討論過“控製”這件事情,她很奇怪地問我:“為何你確定自己隻要到了未知的領域就一定會失控?為何失控在你的理解中,就是負麵的?要知道,你對自己曾經經曆過的事情下論斷,而對自己未接觸過的事情下‘失敗’的結論。你從未做過,怎麼會認為它一定會失敗呢?”

在朋友的理解中,“可控”可以是安全、穩妥、落實、完成,也可以是單調、無聊和乏味。“失控”或者“未知”可以是混亂、迷茫、恐慌、失敗,但也可以是興奮、好奇、多變和新鮮。

朋友說,能真正影響一個人的東西,不是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環境,也不是完成或者未嚐試過的任務,而是他自己的能力。一個人的能力,不會在一個穩定熟悉的環境中得到成長,隻會在不斷改變不斷增加難度的陌生領域中得到錘煉。

聚會最後,朋友拍拍我的肩膀說:“從某種程度上你比很多人要幸運得多,你完全有條件去嚐試新的事物,即便失敗了,退回到起點,你又能失去些什麼?你依然有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你依然手頭有一筆不算少的存款和投資,你名下依然有一棟100平方米全產權的新房子。對比很多努力奮鬥、在陌生領域跌打滾爬的年輕人,你已經擁有很好的起點,還害怕什麼,又擔憂著什麼?”

當時的我,正在被舒適區的單調無聊困擾著,我想著突破些什麼,又懼怕突破後麵臨的可怕後果。朋友的這番話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可笑,對於很多事情認知的偏頗和武斷。

是啊,我有什麼好害怕失去的,我有什麼好擔心失敗的?即便嚐試後的結果是一地雞毛,我回頭看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定會安然無恙。更何況,誰說一定就是一地雞毛,寸草不生呢?都沒有做過,有什麼覺得可怕的;我還沒有開始嚐試,怎麼就認為一定會失敗?

冷靜下來想想,這兩三年生活工作中帶給我很大愉悅的事情,往往都不是發生在熟悉領域的老生常談,反而是誤打誤撞某個領域後的堅持作為。

今年伊始,我在日記本上寫下了自己的“恐懼清單”,裏麵列出了二十多項自己明知有益,卻懼怕的事情,其中就包括獨自旅行、健身、洗牙、寫專欄、學習做飯。如今一年過去了大半截,我驚訝地發現,已經嚐試去做的恐懼項目沒有一項失敗,反而成為今年最值得驕傲的亮點,尤其是洗牙讓我對身體這些常被忽視的器官有了新的認識,健身更是讓我獲得極大的精神和身體鼓勵,讓生活有了不可思議的飛躍。

那些不擅長,教會你更多;那些不擅長,考驗你更久

健身,是一件理智上知道正確,但感性上不敢去嚐試的事情。一方麵明白運動的價值,一方麵知道整個過程中會有巨大的痛楚。內心的怯懦一次次將“我想去健身”的念頭壓製住,哪怕身體出現亞健康,哪怕體檢指標出現小小的紅色箭頭。

年初的那次“勇敢衝動”(如果今年我要評選出自己做的最勇敢的事情,健身毫無疑問登頂)讓我推開了健身的大門,從此進入到從未體驗過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一次又一次地麵對身體的無力和精神的軟弱,一次又一次地承接著擔負著不敢想象的重量和衝擊,身體中的那些“不擅長”在這裏成為阻梗在奔跑路上的大怪獸,我必須要打敗它們,否則就無法繼續向前走。

我討厭跑步。我討厭跑步過程中岔氣時候疼痛如針般在胸腔兩側遊走;我討厭跑步過程中呼吸不暢,喉嚨如同燒灼般地難受;我討厭跑步過程中小腿脹大腿疼,如同綁著無數的鉛袋在挪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