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是為了終身大事,懷孕生孩子是為了讓愛情充實,讓家庭更加美滿,但這些永遠都不是自己選擇不工作的借口和理由。如果認為這兩件事大過一切的工作,那麼根本無法預料的地震、火災、洪水或者交通意外都比相親和生孩子大,是否所有人都要因為擔心不知道第二天會不會活著,就徹底放棄工作?
每當世界出現重大災難時,身邊就有朋友立刻跳起來說:“哎呀,存什麼錢,趕緊出去旅遊享受生活,說不定明天大地震就輪到我們這裏,什麼東西都沒有享受過就死了多可惜!”但,也有朋友麵對這種災難時,會更加認真地對待工作和生活,愛護隨時就溜走的時光,珍惜並不知道何時會被上帝收走的生命。
我們用不一樣的眼睛來看待自己的生命,就會對它賦予不同的意義。
有人認為生命就是拿來揮霍、浪費和虛度的,那麼他使喚生命的方式就是胡吃海喝,花天酒地。在他們看來,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生活方式了。即便災難真的降臨,隻要自己酒足飯飽,黃泉路上就不會遺憾。
有人認為生命是用來創造價值的,那麼他使喚生命的方式就是用盡全力去發掘能力,創造出一些美妙的東西,給自己給他人帶來快樂和滿足。即便災難真的降臨,隻要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黃泉路上就不遺憾。
雖然,這兩類人看待問題的出發點不同,但至少他們都是明白人,有目的地去行使自己對生命的權利。最可怕的是介於中間的朋友,他們不知道自己生存的目的何在,也不知道每日的生活意義和價值何在,既不能夠努力創造出物質條件滿足自己的享受,也不能盡心創造出財富去傳遞價值,他們就好像吃飯時囫圇一氣,不知道這些飯菜的好壞和新鮮,更無法體會出廚師們通過食物傳遞出來的情感。就算他們會感歎《舌尖上的中國》那些蘊含在食物裏的文化情感,但回歸到現實生活裏,又成了半瞎,看不到好,也分不清壞。
不是無奈,而是無能
我見過許多啃老族,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在逃避工作,他們不是社會不公的“無奈者”,而是缺乏鬥誌的“無能者”。世界上除了隔行如隔山的高科技行業,很多職業都是在與人打交道,很多職業的內容也僅僅是繼承和發揚。
我很少看到大眾化的職業中,新人在孤獨地一個人戰鬥,即便沒有前輩願意帶,但職場一定會給新人提供學習的渠道,那些變成白紙黑字的文件資料,那些同事吃飯聊天時候的一些話題討論,那些會議討論中的激烈爭辯,那些屢戰屢敗屢被罵的活動項目,這些都是幫助新人前行的一種方式。
我一直特別反對“多做多錯,不如不做”的論調。很多人跟我說,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往往很多事情你不攬在身邊,那麼你就不會介入,然後,你就不會犯錯誤,你也就不會有損失。
我相信,這個理由很多很多人都用過,也被用過,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理由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多做多錯,不如不做”歸根究底的目的是為了“保住飯碗,不因為自己的過失而蒙受損失”。
我們可以想一想,逃避確實可以不承擔責任,但與此同時你也無法通過這些事情得到能力上的鍛煉,而當你疏於鍛煉,漸漸被其他人追趕上時,那麼真正損失的又是誰呢?
要知道,如果是自己工作量巨大,拒絕一些無關緊要的工作,那是對自己也是對工作的負責,但如果僅僅因為害怕擔負責任,僅僅為了偷懶去吃喝玩樂刷網頁,那麼這種拒絕推開的不是工作,而是把自己從職場中心徹底推走。
親愛的,不要討厭錯誤和失敗,錯誤不是讓自己蒙受損失和承受委屈,而是通過一次一次的錯誤去發現自己能力上的薄弱環節,去洞悉自己人性上的脆弱點。
人在安逸中會倦怠,時間久了,工作順手了,那麼在能力退化、思維僵化的同時,自滿和驕傲也會膨脹,這無疑是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了巨大隱患的種子。而適度的挑戰和焦慮會讓你時刻保持清醒,又能夠不斷地去吸收新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培養自己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錯誤往往就是一個好老師!
拒絕接觸新事物,躲避犯錯的可能性,就是讓自己成為職場上的籠中鳥,將自己困死在職場的對立麵。作為職場中人,我們必須自己主動出擊去尋找發展機會,由自己不斷強大的能力來定義職場的廣度、寬度和深度。
主動與被動,順遂與艱難,往往就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