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熒屏對決,異彩紛呈(2 / 3)

挖角戰中,還有一件事情成為當時香港傳媒界娛樂界特大新聞。1988年漢城奧運會其間,亞視的女藝員顧紀筠表現出色,在漢城采訪中反應機敏,應對得體,受到香港傳媒及觀眾一致好評。無線見狀,認為此等人才理當為無線效力。無線高層人士當時正在漢城慰問本台采訪隊,借機約見顧紀筠,力邀其加入無線。無線的名頭響亮,開出的條件又分外誘人,於是第二天,香港觀眾打開電視,發現亞視的主持人顧紀筠,正拿著無線標誌的話筒出現在無線台。

就在兩台對壘進入白熱化的時候,亞視的董事局不堪周梁淑怡的大肆揮霍,斷絕了對她的資金支持。本來準備再施以更猛烈進攻的周梁淑怡,隻好偃旗息鼓,無線便也暫時鳴金收兵。但這之後,無線與亞視仍不時互挖對方人員,挖角之舉一直沒有徹底停止。

而總的說來,在挖角戰中無線一直占盡上風。這不僅是因為無線財力雄厚,能以高薪為誘惑,更因為無線收視率居高不下,捧人更容易走紅。這後一點,對藝員的吸引力尤其大。

無線捧人的方法,與亞視並無二致,沒有什麼出奇製勝的法寶。無線捧人更容易捧紅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無線較之亞視,收視率高出了三四倍,在無線露一次臉,比在亞視亮相十次更有效。

當年在影壇,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一手捧紅了無數名不見經傳的影星,從而使邵氏影城裏群星燦爛。邵逸夫的思路是,隻有不斷地捧紅新角,才會使邵氏的演員隊伍永不衰敗。走了老角,還有新角。在挖角戰役中,最有效的對抗方法,一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二便是捧紅新人。老的走了,新的不斷湧現,而有了新的,觀眾很快就會忘記老的。所以如今在無線,他又是力捧新人。

電視台欲捧紅一個藝員,無非采用主持節目、出演電視劇、登台表演歌舞等形式。無線也不例外。為了培養和造就歌星與影視明星,無線台特意設計了一個“勁歌金曲”節目。這個節目每天白天進行節目預告和宣傳,入夜播出。此欄目給新人以展示的機會,讓他們盡情在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藝,一時激發了歌星和歌迷的極大興趣。“勁歌金曲”每季度進行一次季選,每年度進行一次年選,年選後還要舉行隆重的頒獎活動,是為“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並作為重頭節目在無線播出。

同時,為了更多地推出新人,更大地調動人們的參與熱情,年選中除了選出“十大勁歌金曲”之外,還有各種其他獎項。如1991年,“十大勁歌金曲”之外的獎項獲獎者的名字,都十分響亮。那一年“最受歡迎男歌手”得主是劉德華;“最受歡迎女歌手”得主是葉倩文;“最受歡迎的國語歌曲金獎”得主是林憶蓮。另外,除了金獎,還設有銀獎、銅獎,以及“最佳歌詞獎”、“監製獎”、“編曲獎”和“最佳錄音帶獎”等多種獎項。無線的許多歌星影星,都是通過這台節目選拔發掘出來的,再經過進一步培訓和運作,最終使他們成為“巨星”或“天王巨星”。

我們不妨羅列一些名字,以證無線推出的藝員之多、聲名之著:徐小鳳、汪明荃、沈殿霞、鄭少秋、鍾鎮濤、林子祥、葉倩文、梅豔芳、張國榮、劉德華、黎明、張學友、鄺美雲、呂方、林憶蓮、李美鳳、許誌安、鄭秀文、郭富城……

這些國內外藝壇的風雲人物,都是出自無線,或被無線捧紅後離開。無線為他們的成長提供了舞台,更提供了機遇。有一次,邵逸夫欽點劉德華、黎明等人為歌壇“四大天王”,原本隻是一個小小炒作,不料眾多傳媒趨之若鶩,使“四大天王”的名號響遍港台和大陸。由此可見無線捧人的力度。

電視台與藝員,是相互提攜相互帶動的關係。無線捧紅大批藝員,也帶動無線聲名大振,實力越來越強,令對手望塵莫及。

除去“勁歌金曲”節目,無線還經常為旗下藝員量身定做電影、電視劇本,讓這些藝員既歌且演,相得益彰,以把他們培養成影、視、歌三棲人才。這種不惜重金度身打造的方法,令其中形象上乘且確有表演天賦的藝員,迅速成為影迷、歌迷們崇拜的偶像。隻要這些人出現在熒屏上,必會吸引大批觀眾,使無線的收視率穩居香港各電視台首位。

在無線與亞視的對撼當中,無線這一“挖”,一“捧”,雙管齊下,令亞視自歎弗如。尤其這一捧,既穩住了無線的台麵,又使新明星不斷出爐,從根本上解決了對手挖走名角之後可能造成的台內無人的尷尬。雖然周梁淑怡主持亞視工作之後,花重金將沈殿霞、鄭少秋等無線台柱演員收至門下,但並不能對無線造成根本性的傷害。反倒是周梁淑怡本人,由此弄得亞視債台高築,導致自己大權旁落。

無線與亞視的對撼招式之三,為“劇集對抗”。

雖然亞視比無線的曆史要早許多,但無線有電影製作經驗,在電視劇製作方麵,亞視原本無法望其項背,兩台之間形不成劇集對抗,一直是無線的一統天下。但這一局麵,邱德根主政亞視之後,發生了改變。

邱德根主政亞視之後,聘請了香港優秀的製片人李兆熊為藝術總監,著名導演徐小明為節目經理助理。亞視起用影視界的名人,其目的就是要進行電視劇製作,在電視劇上與無線對抗。

李兆熊與徐小明有豐富的製作電視劇經驗,尤其擅導功夫片,二人上任之後,發揮己之所長,相繼推出《霍元甲》、《陳真》等多集電視劇。這些電視劇上映之後,反響頗為熱烈,大受追捧,一時在港台、內地掀起了武打熱,甚至主題歌都婦孺皆知,人人都能哼唱幾句。除此,亞視還推出了一批曆史劇,也頗受歡迎,如《秦始皇》、《武則天》等。

而此時的無線,正進入它的黃金期,也推出了一係列的經典劇集,令許多觀眾為之癡迷,同時捧紅了一大批影星和歌星。例如《上海灘》,捧紅了周潤發、趙雅芝,葉麗儀也借此劇唱紅香港內地;《射雕英雄傳》捧紅了翁美玲,以及黃日華、苗僑偉,羅文與甄妮合唱的主題曲更是被奉為經典,傳唱至今;還有《楚留香》、《絕代雙驕》、《神雕俠侶》、《天龍八部》等,皆是經典劇集。

與無線相比,亞視的電視劇雖然影響頗大,數量卻太少。而無線則有現成的場地、演員、拍攝設備,故能頻頻推出電視劇。亞視無法形成同無線對抗的局麵。

形勢仍然是周梁淑怡主政後才得到改觀。周梁淑怡雖擔了“揮霍”之名,手筆確實也大。她上台後,大肆從無線挖角,又擴建了片場,使亞視具備了拍電視劇的條件。這一時期亞視推出的劇集較多,收視率也不差,形成了同無線對峙的局麵。不過真正走紅的卻隻有《四大名捕》、《法網柔情》等寥寥幾部,總體質量不高,構不成對無線的威脅。

這時整個香港,正是時裝劇的天下,無線的家族片、商戰片大受歡迎,無論劇集還是質量,都絕不輸於亞視。

在競爭中,無線往往後發先至,最終搶占市場先機。如1990年,亞視和曾誌偉、林敏聰兩位喜劇明星簽訂了合同,準備製作自己的喜劇片。消息被媒體報道之後,無線聞風而動,馬上同廖偉雄等香港最有名氣的笑星簽訂合同,並搶在前麵,推出笑片《笑星救地球》,引發了熒屏前的一片笑聲,達到了預期效果。在這之後,亞視才推出了《笑星主流派》與之打擂台,終究是落在了後麵。

兩台除了自製劇集,對外來電視劇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各自不惜血本斥巨資收購台灣、內地電視劇。在這一方麵,邵逸夫有多年與電影打交道而積累的經驗,所以總是顯得棋高一著。

1993年,邵逸夫欽點了一部電視劇,並安排在黃金時段播出,這部劇就是當時紅遍台灣的長篇劇集《包青天》。香港觀眾習慣了輕鬆、緊湊的風格,所以很多人對在香港播放這種題材陳舊、劇情冗長的台灣劇集,大感懷疑,甚至認為邵逸夫年事已高,眼光大不如前。出乎所有人意料,《包青天》一經播出,反響十分熱烈,收視率節節上升,主演何家勁也因此一炮而紅,令人不得不佩服六叔的眼光。

邵逸夫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與他早年從事電影業大有關係。當初邵氏公司便是向民間文學要題材,拍出了一係列深受觀眾喜愛的電影。於今如法炮製,仍以民間文學攻打市場,居然無往不利。

亞視見《包青天》如此廣受歡迎,迅速做出反應,也在黃金時段播出《包青天》。小小的港島,兩家最有影響力的電視台,同時播放一部電視劇,上演了一場“雙包大戰”,一時鬧得沸沸揚揚,熱鬧非凡。當然,因為無線下手早,最終勝出者仍是無線。

但這場“雙包戰”尚未收場。無線趁此東風,自組班底,又拍攝了一部《包青天》。由狄龍演包公,黃日華出演南俠展昭,廖啟智演公孫策,並請來一眾觀眾熟悉的花旦、小生,出演單元劇中的角色。以前,邵氏影城沒少拍這一類電影,如今拍電視劇,也是手到擒來,有速度,有質量。播出後,並沒有因為兩家電視台剛剛打過“雙包戰”,而受觀眾冷落。相反,此劇上映後,借前一部《包青天》之勢,被喜愛包拯這一形象的觀眾大力追捧,極受歡迎。

亞視也不甘示弱,決定繼續從“包青天”這個人物身上挖掘故事,自拍了一部《新包青天》。特地從台灣請來台灣版《包青天》的主演金超群,在此劇中再飾包公,呂良偉飾演展昭。觀眾對包青天倒也看不膩,此劇播出後同樣大受歡迎。亞視再接再厲,又拍了《碧血青天楊家將》、《碧血青天珍珠旗》,將不同時期的包拯與楊家將聯係在一起,觀眾也不覺得混亂,照樣追著看。“雙包戰”由無線起頭,最終兩家電視台算是打了個平手。

1999年,亞視發現,自製劇集,無線占有太大的優勢,自家無力與之抗衡,於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外購劇上。這一年,亞視經過挑選,看中了在大陸與台灣火爆異常的《還珠格格》。香港的影視市場,有自己的特殊規律,向來對內地劇不是很感興趣,慢吞吞的瓊瑤劇市場也一向不大。而《還珠格格》則是大陸和台灣兩地的演職人員合作而成,在大陸拍攝。所以無線根據以往經驗,對這類言情劇沒有表現出興趣。

但《還珠格格》第一部,與以往涕淚沾襟的瓊瑤劇風格迥異,輕鬆搞笑,題材也別開生麵,在亞視播出之後,使得“小燕子”一時風頭無兩,亞視的收視率節節攀升。這一來,亞視起死回生,而無線不由陣腳大亂,忙啟用無線大批明星,在無線綜藝節目《掌門人》中露麵,才算勉強奪回了部分觀眾。

同一年,亞視還出乎意料地購入內地的曆史正劇《雍正皇帝》。港人一向偏愛“戲說”,未料對此類嚴肅曆史劇,也表現出了濃厚興趣。一時家家都觀看亞視的《雍正皇帝》,又打了無線一個措手不及。

無線麵對如此強烈攻勢,隻得忙於應對。既然亞視的《還珠格格》使小燕子、紫薇紅遍香港,無線在台慶之際,就拉林心如、趙薇來助陣。同時,無線還利用本台擁有眾多大型音樂節目的優勢,成功遊說林心如成為本台簽約歌星。並且趁趙薇來港之際,為她安排不同的節目,派人北上為她拍攝《表妹吉祥》的宣傳片。總之,無線的策略是,你捧紅了演員,卻為我所用。

進入21世紀,韓劇開始熱起來。2005年春天,無線播出了韓國長劇《大長今》,由韓國影星李英愛主演,講述一個少女的成長經曆。“大長今”坎坷的身世,不屈的性格,引起無數觀眾的喜愛和欽敬,使此劇播出後,香港掀起一股不小的“韓流”,韓國服飾,韓國食品,都成為香港年輕人追捧的對象。《大長今》創下了收視新高,平均收視率35點,最高38點,穩坐收視冠軍。廣告跟著收視率走,無線的廣告收入自然也大為可觀。

《大長今》帶起了韓流,亞視隻需隨波逐流,便可獲得不俗收益。於是同一年,亞視從韓國購入了古裝武打電視劇《茶母》,劇情同樣是講述一位女子的成長史,由韓國當紅青春女星河智苑主演,亦有喜人的收視效果。

無線最為輝煌的一筆,是2004年,推出了《金枝欲孽》一劇,掀起了全城收看熱潮,收視率也創曆史新高,平均39點,最高41點,觀眾人數達到270萬。

縱觀兩台之間的劇集戰,在引進外來劇的競爭中,亞視略勝無線一籌。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亞視自製電視劇的數量、質量,都遠不能與無線相比,因此隻能靠外來劇填充,以賺取收視率。能有這種效果,亞視表示很滿意,已經是贏家了。可見,亞視自知不敵,能勉強打個平手,就是他們所希望的基本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