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與亞視針鋒相對、花樣百出的火拚,雖然使兩家電視台硝煙滾滾,戰火彌漫,但其外在表現形式,卻是異彩紛呈的電視節目。兩家爭著推出高檔次的節目以吸引觀眾,極大地提升了香港電視業的水平。這場戰爭中,最大的受益者是香港電視觀眾。
兩家對決,常用的招式有如下幾種。
之一為唱對台戲。無線與亞視,各自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受觀眾喜愛的節目。兩台之間在對方重頭戲播出之時,會在內容、編排和播映時間上互相頂擠,互相碰撞,這種唱對台戲的手段,從一開始就被雙方使用,一直到如今。
無線的招牌節目是“歡樂今宵”。這是一個大型歌舞節目,播映時間由晚上10點35分開始,11點20分結束,長達45分鍾。這台節目自開播以來,在香港觀眾中就有著非常好的基礎,收視率相當高,廣告效益也最好。於是,無論是最早的麗的,還是任何一屆主席的亞視,都曾多次推出新招,試圖打敗“歡樂今宵”,奪回觀眾。但在這種老牌節目麵前,因觀眾早已認可,看“歡樂今宵”已成為一種習慣,打敗它談何容易。結果亞視總是強攻不下,精心製作的節目,在這一時間段推出,都會敗下陣來。
周梁淑怡主政期間,針對無線的“歡樂今宵”,特意搞了一個“第三度劇場”,也在同一時間段播出,與之對撼。第三度劇場的節目,都是警匪鬥智等激戰片,火藥味、血腥味濃厚,緊張刺激。這一著果然有效,這種強刺激的影片吸引了不少觀眾,分散了對“歡樂今宵”的關注。逼得無線隻好大力革新,在節目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改換形式,才能保住以往的收視率。
另一次是1987年,亞視打算拍一部電視連續劇《一代天驕》。亞視欲將此作為重頭戲推出,因此斥巨額拍攝費,特意到內蒙古取外景,打算精雕細琢,以奪回收視率。但因該劇集數過多,需要的拍攝時間過長,製作又精細,所以遲遲不能收工,結果被無線鑽了空子。
邵逸夫久在電影圈,自然熟悉搶占市場先機的全套路數。在亞視尚慢工細活打磨精品的時候,邵逸夫已經得到了消息。他拿出當初與“電懋”電影公司對決的手段,搶在亞視前麵,集中精力趕拍了一部《成吉思汗》。兩部電視劇都是描寫元太祖鐵木真征戰稱雄的故事,內容大同小異。雖然無線的電視劇因為趕時間,集數較少,製作也不夠精良,但因為主演黃日華的號召力,也吸引了不少觀眾。最主要的,是無線搶先一步,在亞視《一代天驕》之前播放,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使得亞視的《一代天驕》一上市就變成了二手貨,觀眾早就沒有了新鮮感,收視率遠遠達不到預期效果。
無線保持收視冠軍的法寶,就是不給亞視任何冒頭的機會。亞視一旦出台什麼好的創意,無線則如法炮製或直接效仿。因為財力雄厚,效仿的節目水平,往往超越原創。2001年,亞視購入英國遊戲節目“百萬富翁”版權,並進行本地化,由陳啟泰擔任主持。該節目設立了100萬港元的獎金,有較強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因此推出不久便在香港引起了“百萬富翁”熱,人們競相參加遊戲,希望能獲得100萬元獎金。此節目一經推出,亞視收視率大幅上升,創下了39個收視點,為亞視最高收視記錄。該節目的主持人陳啟泰,也因之成為亞視的台柱子。
無線見此,立即也從英國購進了一款遊戲節目“一筆鉤消”,與亞視火拚,爭取回了不少觀眾。
發現遊戲節目受人喜愛,有利可圖,雙方又分別購入歐美最流行的遊戲節目,在秋季電視黃金檔同時推出,再掀新一輪對撼高潮。
邵逸夫曾經多次在電視台內部的高層會議上明示:亞視有的,我們必須要有;亞視沒有的,我們也要有。
這樣的對台戲,不僅限於自製自拍的節目,在轉播節目中雙方同樣爭得厲害。前文提到的漢城奧運會,最後鬧上法庭,才得解決。亞視事先想象的取得獨播權、請何守信做司儀,都落了空。但是,這場戰役因為亞視下手早,無線則隻能應對,無暇出擊,最終還是落了下風。
何守信與亞視毀約後,亞視及時找到港島體育界的知名人士劉家傑、顧紀筠等人做司儀,這些人都是體育行家,又是著名司儀,解說句句都能說到點上,令觀眾大呼過癮。而無線給了何守信350萬元,是讓他“清閑”一段時間,並未聘用他為無線做奧運解說。最後,無線啟用了自己的當紅藝員汪明荃,來擔任這次賽事的領銜司儀。不能不說這是無線的失誤,汪明荃雖是大牌紅星,無線“阿姐級”藝員,口才極佳,形象一流,但在體育領域,卻顯得無用武之地。隔行如隔山,雖然有專業體育人士做她的搭檔,但在播出時,因為不懂,使得她不敢隨意發揮,不免照本宣科,效果也就難盡人意。
兩年後的意大利世界杯足球賽,兩台間的競爭同樣激烈。這一次是兩台同時轉播,為了爭取觀眾,無線事先就遠赴加拿大,重金禮聘已定居加拿大的金牌司儀何守信,回港主持足球賽。而亞視此番出奇製勝,就地取材,請了香港的才子黃霑擔任主持。黃霑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滿腹經綸,出口成章,風趣幽默,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唯一的不足,是足球專業知識稍遜於何守信。兩台聘請的其他司儀人員和足球界嘉賓,也都勢均力敵。
本來兩台可以平分秋色,但未料到,轉播期間,亞視突然拋出一個撒手鐧:為滿足廣大球迷觀看球賽,在轉播球賽的節目中,一律不插播廣告。這一著可謂大快人心,投球迷所好,贏得了大量觀眾。而年虧損數億元的亞視,敢於不惜血本,出此招數,也堪稱大手筆。使得亞視在觀眾心目中地位猛升,收視率激增。
有了轉播大型體育比賽爭奪戰的經驗,幾乎是從漢城奧運會結束,兩個台就開始了巴塞羅那奧運會轉播的籌備。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幕,而無線與亞視,經過四年的精心準備,又開始了緊張的龍虎鬥。
但是,論實力,亞視遠不能與無線相比。1992年3月11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無線的奧運會節目統籌經理趙崇文向新聞界透露,無線將投資2500萬元港幣轉播奧運,其中最主要的開支用做兩大項,一是添置器材,二是租用了兩條衛星線路。這一次,無線成為亞洲廣播協會總部,將代表亞洲廣播協會,向所有會員提供奧運片段。
亞視限於財力,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舉動。但同樣是精心策劃,秣馬厲兵,決心對抗無線。亞視在同年2月,便為轉播奧運會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3月份,特邀內地“體操王子”李寧,來香港參加宣傳活動。之後,又派人赴內地及台灣,采訪運動員的集訓情況,在正式賽事之前即廣造聲勢,向觀眾透露有關訊息。
但是這一次,由於無線準備充分,投資巨大,亞視無以相爭。1992年7月25日,巴塞羅那奧運會拉開帷幕,因無線準備充分,轉播效果好,吸引了香港絕大部分觀眾。而亞視在無線強大攻勢之下,終因資金不足,後繼乏力,許多事先宣傳出去的措施,都隻能雷聲大,雨點小,草草收場。故而其收視率較之轉播1988年漢城奧運會、1990年世界杯足球賽、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降低了不少。這一回合,無線以明顯優勢占了上風,亞視則成績平平。
從這幾次較有代表性的交手中不難看出,兩家電視台的對台戲,確是唱得驚心動魄,緊鑼密鼓。兩家各顯其能,在手段上自然是無所不用其極,卻也確實使節目內容更為豐富,質量也更為精良。
這幾場戰役中,雖然各有勝負,雙方手段亦各有千秋,但可以看出,亞視的動作大,成本高,付出的代價也高。而無線則多是以逸待勞,最後同樣能取得不俗的效果。由此可見,邵逸夫在電視領域,同樣是遊刃有餘。多年在電影行裏的拚殺,練就了他的智勇雙全,可謂曾經滄海,故而出牌老辣,總能消解對方的淩厲招式於無形。
但亞視鬥不過無線的根本原因,不在於欄目本身,而是因為亞視的平台不如無線。無線在清水灣的電視城,占地8萬平方米,有4個外景拍攝場地,14個錄影廠。藝員陣容也強大,合約藝員大約700人,台前幕後員工加起來約3600人。有許多名字都十分響亮,如歐陽振華、古天樂、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王菲、鄭秀文等。
而亞視卻是一個隻有300多名員工的小公司,旗下藝員也屈指可數,大多還是觀眾並不熟悉、頗感陌生的名字。所以,這種短兵相接、互相模仿唱對台戲的招數,亞視必不是無線對手。無論節目質量、數量,還是熒屏上明星的演技、知名度,亞視都遠遜於無線。
無線與亞視對撼的招式之二,是互相挖角。
互相挖對方的重要藝員,曆來是影視圈的競爭手段之一。無線成立之時,並無可資利用的電視人才。而當時,亞視的前身,麗的電台,已有10年的台齡,擁有比較豐富的人力資源,許多形象尚可的電台播音員可以順利轉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邵逸夫是首屆無線董事局董事,在香港娛樂業的地位無人可比,因此無線的董事局主席利孝和經常向邵逸夫討教。邵逸夫告訴利孝和,最便捷、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向麗的要人,把對方成熟的專業人才挖過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邵逸夫向利孝和講述了當年從“電懋”挖當家花旦林黛的經曆,示意他不挖則罷,若挖就直接挖對方台柱。台柱過檔對觀眾才有號召力,同時還拆了對方的台。
利孝和接受了邵逸夫的建議,將目標定在麗的電視的當家花旦汪明荃身上。
汪明荃是麗的第一期電視藝員訓練班的學員,畢業後,即在電視劇《四千金》中出演了重要角色。她一亮相,其出眾的外形和精湛的表演立刻引起觀眾矚目。之後,汪明荃在麗的大型綜藝欄目《金玉滿堂》當中擔任主持,使這台節目紅遍香港,她本人也成了麗的鎮台之寶。
基於此,汪明荃就成了無線挖角的首選目標。
無線雖然剛剛成立,但實力遠比麗的雄厚,因此開給汪明荃的條件非常誘人。薪水是原來的三倍,年終參與分紅,並承諾捧她做一線演員,為她量身定做劇本。麵對如此優厚的條件,汪明荃無法不動心,因此與麗的合約期一滿,立即轉投無線。
作為一名藝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哪裏有前途,就到哪裏發展。當時無線雖然成立不久,收視率卻遠在麗的之上,因此汪明荃不僅自己過檔,還說動一批人與她一起跳槽到無線。
無線為了對撼麗的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金玉滿堂》,推出了一台與之類似的《歡樂今宵》。汪明荃來到無線,則擔綱《歡樂今宵》主持,使《歡樂今宵》迅速風生水起,《金玉滿堂》的老觀眾紛紛轉而觀看無線。
第一個回合中,無線在邵逸夫的示意下,全麵勝出,奠定了無線台在香港觀眾中的地位。
亞視在挖角戰中之所以處於劣勢,誠然因為老牌電視台的發展前景不如後起新秀無線,也因為亞視的財力不足,在挖角戰役中出不起高薪,對藝員構不成吸引。無線也正是利用這一點,得以在挖角戰役中穩坐釣魚台,不費吹灰之力即大獲全勝。
但這一局麵,在1988年起了根本變化。
這一年,鄭裕彤、林百欣聯手的新財團入主亞視,為亞視注入了大量資金。同時,用250萬元的高薪聘請周梁淑怡出任亞視董事總經理。
鄭裕彤可稱超級富豪,圈內許多人由此對亞視刮目相看,不少藝人也對鄭裕彤的資金背景遐想無邊。周梁淑怡曾在無線擔任過總經理助理,對無線非常熟悉,與無線的工作人員、簽約藝員也都熟識。在強大財力的支持下,她不惜重金,從無線挖角。周梁淑怡本人250萬元的年薪就是一麵旗幟,其他藝員焉有不動心之理,與無線合同期滿後,紛紛投到亞視門下,其中不乏沈殿霞、曾誌偉等大牌藝員。周梁淑怡組織他們推出搞笑節目,以對撼無線台的《歡樂今宵》。
關於這一段,《香港風情》雜誌曾經發表過一篇金峰先生的文章,做過如下敘述:
亞視重組之後,可以說不惜一切努力向無線大肆挖角,而且“戰績輝煌”。這種挖角對象,既有台柱角色,也有一般角色、息演藝員,除了幕前人員還有幕後人員……亞視挖角實施的是“銀彈”(高薪重酬)政策,企圖使無線麵目全非,徒餘一批陌生麵孔。而那些觀眾熟悉的、喜愛的麵孔都出現在亞視熒屏上。如若再加上組織有分量的節目,廣大觀眾便會被吸引到亞視一邊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亞視的收視率在不斷上升,此長必彼消,無線豈能不緊張?
正如金峰先生所言,這一著果然有效。麵對亞視的銀彈戰術,一時無線人心浮動,出現了一些混亂,無線高層麵對日益下降的收視率和對手的咄咄攻勢,未免感到壓力。但邵逸夫完全不動聲色,若論挖角,他可以當周梁淑怡的師傅。亞視如今雖然有了財力支持,但無線仍然比亞視占優勢。無線當時的收視率有七八成,而亞視隻有二三成,即使不加薪,藝員也更願意選擇無線,因為從無線亮一次相,就能被七八成的香港觀眾見到,更容易走紅。因此,無線也從亞視成功地挖來五偉、陳奕詩等一批藝員,甚至連亞視的節目總監李光熊,最終也過來為無線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