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與亞視對撼招數之四,為“選美競爭”。這也是雙方競爭最為激烈的方式。
香港選美曆史,由來已久。而邵逸夫也很早就曾介入選美活動,以為邵氏影城選拔演員。但最初的選美活動並不十分正規,舉辦年限不定,參與人員也有限。直到1973年,無線電視台徹底成為選美的主辦方,香港選美才逐步走入正軌,一年一屆,從未間斷。
邵逸夫入主無線之後,充分意識到選美對於電視台來說,是一個重要商機,既可贏得高收視率,還能為無線提供藝員後備力量。因此邵逸夫示意,要把選美賽事搞得轟轟烈烈,使其成為每年一度的盛事。
每年一度的選美,對於無線來說,確是一大盛事。每逢此時,電視台都直播選美盛況。無線的口號是為香港選出“美麗與智慧兼備”的佳麗,所以台上都是些青春靚麗、活力四射的少女在展示自己的身材、才藝、智慧,淺笑輕顰、舉手投足間,吸引了眾多的眼球。每年觀看選美節目的市民要占全港居民的九成以上,無線的收視率達到了極致,借此而來的廣告收入更是令所有時段的節目都自歎弗如。選美成為無線的招牌節目,是每年之中的壓軸好戲。
麵對如此巨大的商機,亞視不可能不心動。
其實亞視早在“麗的”時期,便嚐試過選美活動。1973年5月,在香港淺水灣,舉辦了“沙灘小姐”的選舉,以和“香港小姐”對抗。那一屆的“沙灘小姐”冠軍是林建明,林建明由選美進入了演藝圈,日後成為香港著名演員。但是就總體素質而言,“沙灘小姐”遠不能與香港小姐相比,同時媒體又以刻薄之詞評價了“麗的”這一選美活動,致使“沙灘小姐”在“香港小姐”的光環下,不由自慚形穢。“麗的”權衡之下,沒有繼續將“沙灘小姐”選美舉辦下去。
邱德根入主“麗的”,將其更名為亞洲電視,遂於1985年重新恢複選美活動,選出的小姐為“亞洲小姐”,公然與無線的“香港小姐”打擂台。
但“亞洲小姐”的稱號,卻並非由“亞洲電視”而來。“亞洲小姐”競選是一個亞洲範圍的活動,主辦方在菲律賓。主辦機構特意為此來到香港,拜會亞視主席邱德根,將亞洲小姐異地舉辦的版權賣給亞視。於是1985年,亞視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亞洲小姐競選。
在此之前,主辦方的菲律賓代表曾經到過無線電視台,有意將異地主辦權讓與無線。但經無線高層研究後,邵逸夫一錘定音:放棄。
自家雖然放棄,對手用此做文章,卻不能夠坐而視之。如何衝淡亞洲小姐競選的影響力,成為擺在無線麵前的一道難題。
最後,無線台的一檔健身節目提醒了他們。當時香港正流行健美操,無線的英文台有一個節目,是國外的健美教練在做健身示範。無線高層靈機一動,決定利用在香港正熱的“健美”理念,搞一個“健美小姐”競選。與亞洲小姐的競選同時舉行,進行硬碰硬的對撼。
無線競選“健美小姐”的消息傳到邱德根耳朵裏後,邱德根知道對方的“打對台”之意。於是在為“亞洲小姐”競選做宣傳時,亞視隻宣布競選日期初步定在夏天,卻不公布具體日期。無線立即也宣布“健美小姐”競選定在盛夏,具體日期視籌備情況而定。6月底,亞視宣布“亞洲小姐”競選在7月份舉行,無線隔一天宣布籌備接近尾聲,競選有望7月舉行。亞視怒不可遏,宣布改期,無線不慌不忙,對外宣稱出了些意外,競選日期待定。
媒體議論紛紛,但無線不為所動,照舊我行我素,像一個笑眯眯的無賴,存心與你找別扭。一直到最後一刻,兩台的選美決賽安排在了同一天,亞視無奈,將播出時間與無線錯開了50分鍾。
輿論紛紛指責無線,言辭激烈。有外籍人士說,在歐美,各電視台都不會像無線電視台這樣,有意挑起惡性競爭。
不過不管輿論如何說,無線台在這場戰役中卻是勝出者。根據中立機構電話調查結果,“健美小姐”的收視率是80%,也就是說,至多隻有20%的觀眾在觀看“亞洲小姐”競選。從廣告收益看,亞視是400多萬元,而無線則是700多萬。
但迫於輿論的強大壓力,無線總算不再利用時間差,與亞視對撼了。而一批使用老式電視機的觀眾,也終於不必頻頻跑到電視機前調台,一會兒看健美小姐,一會兒看亞姐,被弄得無所適從,苦不堪言了。
80年代末,新財團入主亞視,聘請周梁淑怡擔任董事總經理。周梁淑怡慣於大手筆、大規模的運作,在選美領域自然也不例外。亞視的選美活動聲勢愈見浩大,欲與無線一爭高下。
金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兩台選美的口號異曲同工,主要目的是爭取民心,這民心包括兩方麵,一是少女的芳心,二是爭取更多市民的關心,熱心選美,觀看選美。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爭取更高的收視率,以贏得廣告商的信賴,獲得更多的廣告費。因此,選美的實質是為了錢。
金峰先生一語道破。選美的實質,就是為了錢。但這不單純是針對電視台而言,相對於參賽的佳麗,亦是如此。一旦在選美中入圍,即使沒有在決賽中勝出,也同樣會身價百倍。除了一筆優厚的獎金,還很可能由此就出人頭地。選美是進入演藝圈的最快捷的途徑,或借此謀取一份好的職業。因此,每年都有無數美女報名參賽,在台上爭奇鬥豔,給自己爭取機會,也給電視台帶來巨大利益。
兩台選美,一直共同沿用西方的選美口號:美貌與智慧並重。但是兩家的選美,每年都有自己的新口號。如1991年,亞視的選美口號是:“傾城醉豔”;無線則是:“全情參與,香港人的選美”。正如金峰先生所言:口號各異,目的實一,都是為了爭取民心。
為了達到宣傳目的,兩家電視台都會將參選美女帶出國門,去拍攝異國花絮。他們專門選擇地球上最美的風景勝地,不惜耗費巨資。無線每一屆選美,總預算都要達1200萬港元。亞視為了能與無線抗爭,預算金額當不低於無線。行政改組後,林百欣緊縮銀根,壓縮開支,亞視選美所費也不低於1000萬港元。
除去對參選佳麗的包裝,嘉賓、評判、司儀等人費用亦不菲。兩台相爭,必要請港島著名人士來擔任這些角色。一般說來,選美活動所邀嘉賓多是演藝圈大哥大、大姐大級的人物,以便屆時登台助威;選美評判多是社會名流,才有影響力和權威性;而選美活動中的主持人,則是一台選美活動的靈魂所在,萬萬馬虎不得,兩台都會用盡方法,請來名揚港島的頂尖人物。1991年,無線的司儀是陳欣健和鄭丹瑞,亞視則是黃霑和沈殿霞。
選美活動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經過層層篩選,港姐、亞姐終於浮出水麵的那一刻。這樣的夜晚,幾乎是香港市民的不眠之夜,大家都圍著電視機,等待著港姐、亞姐的出爐。鑒於此,兩家電視台的決賽直播節目,不會安排在同一天。就算對自己信心滿滿,並慣以唱對台戲打壓對方的無線,也無信心能在這種情況下拿到絕對優勢的收視率,而是知道一定會被對方分走一部分觀眾。
但是,在對方的決賽之夜,雙方都會拿出自己的撒手鐧,重炮出擊。無線充分利用己之所長,在亞視的準決賽、決賽之夜,炮製大型的文藝歌舞晚會,和亞視對著幹。無線旗下藝員多,兵多將廣,短時間內炮製一台繽紛絢麗的歌舞晚會,全不費力。而亞視無此條件,便在港姐準決賽、決賽之夜,利用“第三度劇場”的平台,大放猛片,以對抗無線。
有一年,在港姐準決賽之夜,亞視播放影片《上帝也瘋狂》;決賽之夜,播放《省港旗兵》。但相比較於無線台眾美女的窈窕曼妙,所謂猛片也失去了效力,隻是勉力而為。不料,港姐決賽之夜,香港突然發生了一起搶劫金鋪案,警匪槍戰,劫匪甚至投擲了手榴彈,案發現場槍聲喊聲一片混亂。亞視得知這一消息,認為簡直是天賜良機,火速派出采訪車,進行現場報道。亞視台虛構的電影,加上真實的案件,使得香港觀眾棄無線的美女風采不看,紛紛調台,觀看槍戰現場。
天助亞視,使無線本該精彩的決賽之夜,落了個少人觀看的結局。遭此大劫,無線豈肯善罷幹休。所以同年的七月,亞姐的決賽之夜,無線突然宣布了當晚的大型歌舞晚會主題:梅豔芳飛越十載情。
梅豔芳是香港歌壇“大姐大”級的人物,享譽歌壇十餘年,在香港擁有粉絲無數,影響力非同一般。亞視見此,情知不妙,靈機一動,居然反將了無線一軍。亞視臨時宣布:為使歌迷更好地欣賞梅豔芳風采,亞姐決賽推遲一天進行。
無線萬沒料到亞視會有這樣一手,但勢成騎虎,已不能回頭,“梅豔芳飛越十載情”大型歌舞晚會隻好如期舉行。第二天晚上亞姐決賽,無線臨時再無新招,隻好也放猛片,聊以應對。而放猛片,曆來都是亞視對付無線的手段,這次一向不屑於此的無線黔驢技窮,也出此一著,被人笑為東施效顰。
除了在本埠相爭,選美小姐衝出香港參加國際選美的場合,兩台也爭得不可開交。1988年,“世界佳麗小姐”在台灣舉行,各國佳麗雲集台灣。按照規定,一個國家或地區,選派一位美女參賽。亞視事先與台灣方麵東道主約定,由亞視選派新當選的亞洲小姐李菁參賽;而無線也派了香港小姐亞軍李美鳳前去參賽。麵對這種情況,兩台各不相讓,均據理力爭,局麵相持不下。最後東道主出麵調和,建議李美鳳以“香港小姐”、李菁以“九龍小姐”的頭銜參加此次比賽。
無線自然沒意見,亞視卻怒不可遏。因為香港地區本是由本島、九龍、新界、離島等幾部分構成,九龍隻是香港的一部分,因此“九龍小姐”隻能代表香港的某個地區,因此還未參賽,就已經自甘落後,比“香港小姐”遜了一籌。因此亞視對主辦方提出嚴正抗議,並指示亞姐李菁拒絕參賽。
這種明顯傾向於無線的做法,令亞視憤怒不已,退出參選,讓李美鳳白白撿了便宜,代表香港地區獨領風騷,直接參選。
事實上,曆屆代表香港參加“環球小姐”和“世界小姐”選美的,確實都是“香港小姐”。在香港人心目中,香港小姐是最能代表香港的美麗和魅力的。
香港的選美活動,雖然是電視台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的一場美貌與智慧的大比拚,並且成為兩家電視台爭奪市場的利器,但對於港人來說,卻是值得期待的每年一度的豪華盛宴。對於許多心懷夢想的女孩子來說,選美也是一條“終南捷徑”。許多娛樂圈著名演員,都是從選美活動中脫穎而出的。選美中的冠軍、亞軍甚至落選港姐,都可能在娛樂圈謀到較好的發展。例如趙雅芝,隻在1973年的港姐競選中獲得第五名;而在《射雕英雄傳》中有出色表現的翁美玲,僅僅在1982年的香港小姐競選中獲第八名。此外如鄺美雲、鍾楚紅等,亦是在選美活動中勝出後,才又在演藝圈發展的。
港姐中成就最大的,當屬張曼玉。張曼玉是1983年的港姐亞軍,獲獎後與無線簽約兩年,先在無線的電視劇中扮演角色。第二年,被邵氏公司借去拍電影,之後一發不可收,在多部影片中都有上佳表現,一舉成為最有國際影響的東方女星。
亞視和無線依靠選美進行對抗,因為港姐曆史由來已久,亞姐很難後來居上。香港人還是認為“香港小姐”才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雖然亞姐競選分別打出亞洲牌和中國內地牌,在佳麗資源上遠遠勝過無線,但無線的優勢卻是亞視不能企及的。亞視的平台遠不如無線優越,亞視雖能盡得佳麗,但將那些光彩奪目的女孩子打造成人人盡知的影視明星,為電視台創下高收視率,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這一點上,無線占盡優勢。
亞視與無線,多年來一直爭鬥不休。這是香港觀眾的幸事,兩家電視台不得不爭相拿出最優秀、最吸引人的節目,來拉住觀眾。但在邵逸夫執掌無線這些年來,雖然港島熒屏烽火連天,狼煙四起,對手亞視頻頻發起強攻,但無線在舵主邵逸夫的執掌之下,總是穩操勝券,其在香港電視界的霸主地位,從來不曾動搖。
不過亞視幾易其主,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也漸漸成長起來,大有與香港電視霸主無線分庭抗禮之勢。1993年,在林百欣父子的主持下,亞視隻虧損幾千萬,收視率也穩中有升。
香港電視業的競爭,亦算是香港商業文化的一大特色。邵逸夫雖在戰術上寸步不讓,戰略上卻非常豁達。他說:有競爭,才有發展嘛。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亞視與無線的激烈競爭,致使香港電視的質量,在亞洲地區名列前茅。
§§第八章 邵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