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軀幹(3 / 3)

采用仰臥起坐、懸垂舉腿、仰臥兩頭起、負重體側屈、負重轉體等練習,可以發展屈脊柱肌的力量;做體操“橋”可發展其伸展性。

3.側屈脊柱的肌群 有同側屈、伸脊柱的肌群:胸鎖乳突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斜方肌、夾肌、豎脊肌、提肩胛肌、橫突棘肌以及腰方肌、髂腰肌等協同工作。在下固定時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側屈,並帶動頭和上肢向該側方向運動,完成側手翻等動作;上固定時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並帶動骨盆和下肢向該側方向運動,完成鞍馬上的側擺腿動作。

(1)髂腰肌於盆帶肌敘述

(2)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 位於腹腔後壁,脊柱兩側。起於髂脊後部和2-5腰椎橫突,止於第12肋和1-4腰椎橫突。不論上固定還是下固定,一側收縮都是使脊柱向同側側屈;下固定時,兩側收縮,還有降肋助呼氣和加固腰椎關節突關節的作用。

4.使脊柱回旋的肌群 主要由同側的腹內斜肌、肩胛提肌、夾肌、斜方肌和對側的腹內斜肌、胸鎖乳突肌、前鋸肌等在下固定時,協同收縮實現,如投擲標槍或手榴彈等的轉體動作等。

5.使脊柱環轉運動的肌群 由屈脊柱肌、側屈脊柱肌和伸脊柱肌依次收縮完成。在下固定(骨盆和下肢固定)時,上述各肌群輪替收縮,以脊柱下端為錐尖,脊柱上端劃圓,完成甩腰動作;在上固定(上肢和肩帶固定)時上述各肌群輪替收縮,形成錐尖向上的圓錐運動,如單杠懸垂時的軀幹繞環動作。

(二)運動胸廓的肌群

吸氣時,胸廓各徑擴大;呼氣時,胸廓各徑縮小。使胸廓擴大的稱吸氣肌;使胸廓縮小的稱呼氣肌。

1.吸氣肌群 能使胸廓擴大的肌肉有兩類,一類專司呼吸,不參與身體其他運動,又稱固有呼吸肌,有膈、肋間外肌、肋間內肌等;另一類主要參加身體運動,但又有提肋助吸氣的功能,稱輔助吸氣肌,如胸大肌、胸小肌、背闊肌、前鋸肌、胸鎖乳突肌等。

(1)膈diaphragm 位於胸腔與腹腔之間,封閉胸廓下口,是向上膨隆呈穹隆狀的薄層肌肉,其肌纖維在周圍,附著在下位肋骨、腰椎和劍突,中央為肌腱,稱中心腱ental tendon。膈上有三個裂孔,即主動脈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靜脈孔,為相應管道所穿行。

膈收縮時,穹隆頂可下降1-3厘米,使胸廓垂直徑增大,引起吸氣,與此同時,腹腔容積減少,腹壓增大,所以膈既是呼吸肌,也是腹壓肌。膈穹隆頂下降程度最大可達6-10厘米。以膈活動為主的呼吸形式,稱腹式呼吸,男性較明顯。

(2)肋間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ni 位於肋間隙內,共11對。起於上位肋骨下緣,止於下位肋骨上緣。上固定收縮,可以上提肋骨,使胸廓矢狀徑和額狀徑加大,引起吸氣;下固定時相反,下降肋骨,引起呼氣。

(3)肋間內肌intercostales intimi 位於肋間外肌深麵,與肋間外肌功能相同。

由肋間肌收縮引起的呼吸形式,稱胸式呼吸,女性較明顯。但通常情況下,人們的呼吸形式屬於混合型。

2.呼氣肌群 有肋間外肌、肋間內肌、胸橫肌、腹橫肌等,此外,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直肌、腰方肌等,下固定收縮時有降肋助呼氣作用,稱輔助呼氣肌。

(1)胸橫肌 位於胸前壁的內麵,起於胸骨下部和劍突,纖維向外上方行,止於第2-6肋的內麵,收縮時降肋呼氣。

(2)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位於腹內斜肌深麵,起於下位6個肋軟骨內麵,胸腰筋膜、髂脊、腹股溝韌帶外側,纖維橫行,在腹直肌外緣移行為腱膜,終於腹白線。收縮時,增大腹壓,並使7-12肋互相靠近,縮小胸廓,引起呼氣。

(三)腹壓肌與腹腔壁的某些結構

1.腹壓肌 位於胸廓下口和骨盆之間,構成腹腔的前、後、側壁、腹腔頂和腹腔底。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腰方肌、膈和盆底肌。其中任何一塊肌肉收縮都會使腹壓發生變化,故稱腹壓肌。腹壓增加,不僅能協助完成咳嗽,嘔吐、排便分娩等生理功能,在做憋氣動作時,全體腹壓肌和呼吸肌強有力地收縮,有利於體育運動中許多動作的順利完成。

盆底肌封閉小骨盆的出口,它既要支持盆腔裏髒器的壓力,還要抗腹腔內的壓力,而又被尿道、肛門和女性的陰道所貫通,故具有重要生理意義。采用仰臥起坐、跳繩、跳橡皮筋等練習,可以使之得到增強。

2.腹腔壁的某些結構 主要指腹腔壁的一些薄弱結構,包括腹直肌鞘、白線、腹股溝管、股管等。

(1)腹直肌鞘sheath rectus abdominis包括腹直肌的鞘狀結構,分前後兩壁,由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腱膜構成。

(2)腹股溝管inguinal canal位於腹前壁下方,是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與各層腹肌之間的一個斜行裂隙,長約4.5cm,管內有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宮圓韌帶通過。體薄者在腹壓過大時,腹腔內的髒器可經此管突出陰囊,稱腹股溝斜疝。

(3)股管 位於腹股溝韌帶深麵,由腹股溝韌帶、恥骨上支和股靜脈圍成的筋膜管,為脂肪和淋巴結填充,體弱者腹壓過大時,髒器(小腸)經此突出,形成直疝。

(4)白線linea abba位於腹前壁正中線上,由兩側腹外、內斜肌和腹橫肌腱膜的纖維互相交織而成的結構,連於劍突到恥骨聯合之間。在白線上交織的結締組織纖維束間,有人留有明顯的裂隙;白線中點有胎兒期臍血管通過留下的疏鬆疤痕組織區,是發生白線疝和臍疝的部位。

四、發展軀幹肌力量和伸展性的練習

(一)發展軀幹肌肉力量的練習

進行以下練習時,可分別發展上肢各部位肌肉的力量。

1.肌肉上固定時,可進行以下練習:懸垂舉腿;仰臥舉腿等。

2.肌肉下固定時,可進行以下練習:提拉杠鈴;負重體屈伸;仰臥起坐;屈腿仰臥起坐;負重體側屈;負重體側轉;手持實心球仰臥起坐等。

(二)發展軀幹肌肉柔韌性的練習

拉橡皮筋背弓、體前屈、向後下腰、仰臥兩頭起、俯臥兩頭起等。

“基本概念”

1.胸廓:由12個胸椎、12對肋骨和肋軟骨、1塊胸骨及關節、韌帶組成的骨性框架。

2.椎間盤:位於相鄰椎體間的纖維軟骨盤。

3.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連結處形成的隆起。是一個重要的骨性標誌。

4.固有呼吸肌:專管呼吸而不參與身體其他運動的能使胸廓擴大的肌肉。

5.腹壓肌:位於胸廓下口和骨盆之間的一些肌肉。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腰方肌、膈和盆底肌,它們構成腹腔的前、後、側壁、腹腔頂和腹腔底。

“重點難點”

1.軀幹骨的組成,椎骨的區分和一般形態結構及椎間盤結構、功能。

2.脊柱的組成、連結、及運動脊柱的肌群。

3.胸廓的組成、功能呼吸的主要肌肉。

4.軀幹肌中豎脊肌、腹直肌、腹外斜肌和腹內斜肌的位置、纖維走向、功能和發展練習法。

“複習思考題”

1.軀幹骨包括哪些骨?共有多少塊?能觸摸哪些骨性標誌?

2.椎體之間的連接結構如何?有何作用?

3.脊柱由哪些結構組成?側麵觀有哪些生理彎曲?有何生理意義?

4.胸廓由哪些結構組成?形態如何?有何功能?固有呼吸肌是那些肌肉?

5.試述脊柱能做哪些運動。各有哪些主要肌肉參加?

6.試述豎脊肌、膈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的位置、起止點、功能和發展其肌力的輔助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