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軀幹(2 / 3)

從側麵觀察脊柱,可見有四個生理彎曲,即頸彎、胸彎、腰彎和骶彎。頸彎和腰彎向前凸,胸彎和骶彎向後凸。這樣便加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積。從個體發生上看,這些彎曲是人在直立姿勢影響下產生的,對維持重心和緩衝震蕩很重要。

2.脊柱的功能

(1)脊柱是軀幹的中軸和支柱,支持體重。

(2)是構成胸腔,腹腔和盆腔後壁的一部分。

(3)保護脊髓和其他內髒器官。

(4)遞壓力和緩衝震動的功能。

(5)運動的中樞,使上、下肢運動協調統一。

3.脊柱的運動

(1)可繞額狀軸做前屈後伸運動。

(2)繞矢狀軸可做側屈動作。

(3)繞垂直軸可做回旋運動。

(4)還可做環轉運動。

脊柱各段的運動幅度有很大區別,屈伸運動以腰段最大,頸段次之。側屈幅度以頸段為最大,胸段次之。回旋運動也是以頸段為最大,胸段次之。

(五)胸廓的連結

1.肋骨與椎骨的連結

(1)肋頭關節joint of costal head骨的肋頭和相鄰兩個胸椎椎體旁的上、下肋凹構成。

(2)肋橫突關節costotransverse joint結節與胸椎橫突肋凹構成。

上述兩個關節是聯合關節,沿肋頸的縱軸旋轉,使肋骨上提外張,胸廓隨著擴大或縮小,以完成呼吸運動。

2.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 肋骨的前端借助軟骨與胸骨相連結,第1-7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連。第8-10肋軟骨,各與上位肋軟骨相連,形成肋弓。第11-12肋骨遊離於腹壁肌層。

(六)胸廓的整體觀

1.胸廓的組成、形態結構特征 由12塊胸椎、12對肋骨和肋軟骨、1塊胸骨及關節韌帶組成。

胸廓上窄下寬,近似於前後略扁的圓錐形。有上、下兩個口,上口較小,由第1胸椎、第1對肋骨和胸骨柄上緣圍成;下口寬闊不整齊,由第12胸椎、第12、11對肋骨前端及兩側肋弓和劍突圍成。下口周緣有膈肌附著,形成胸腔的底。相鄰的兩肋間隙有肋間肌和韌帶等軟組織填充。當肌肉收縮時,使肋上舉和下降,並伴有胸廓的橫徑和矢狀徑的變化,由此改變胸腔的容積,促成肺的呼吸。

胸廓的形狀有明顯的個體差異,這與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因素有關。成人的胸廓一般分圓錐形,扁平形和圓柱形。圓錐形胸廓表示發育良好,體格健壯。扁平形胸廓,則體質較弱,圓柱形胸廓介於兩者之間。成年男性胸廓各徑都大,圓錐形;成年女性胸廓的上、下部的直徑差別不大,短圓形,容積較男性者小;兒童胸廓的橫徑與矢狀徑大小相近,似桶狀;老年人胸廓因彈性減小,運動減弱,使胸廓下塌而變長變扁。患佝僂病的兒童,由於骨組織中缺少鈣鹽,骨質較柔軟,易變形,致使胸廓矢狀徑擴大,胸骨明顯突出,形成雞胸。

2.胸廓的功能

(1)胸廓構成了胸腔的骨性框架保護心髒、肝、肺和大血管等重要器官。

(2)胸廓參與呼吸運動。胸廓的運動促使胸腔的容積發生周期性的變化,以實現呼吸功能。當胸腔容積增大時,空氣進入肺泡;當容積變小時,將空氣排出體外。

3.體育運動對胸廓的影響 運動訓練對胸廓有良好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胸圍指數的變化上。胸圍指數是衡量身體發育狀況的重要標誌之一。

胸圍指數胸圍/身高。胸圍指數越大,說明胸部發育越好,肺活量也相應增大。

三、軀幹肌

軀幹肌指附著在軀幹骨上的肌肉,大多扁而闊。按部位分為頸肌、背肌、胸肌、腹肌、膈肌和會陰肌。

當下肢固定時,軀幹肌是在下固定的情況下工作的;當上肢固定器械上、腳離開地麵時,軀幹肌是在上固定情況下工作的;當上下肢都不固定時,軀幹肌多是在無固定的情況下工作的。

(一)運動脊柱的肌群

1.伸脊柱肌群 有斜方肌、夾肌、豎脊肌、橫突棘肌和背短肌等。下固定收縮時,使脊柱伸,完成擲界外球、負重體屈伸等展體動作;上固定收縮時,完成單杠或吊環的後擺浪動作;無固定收縮時,完成俯臥臂腿上振或挺身式跳遠騰空動作等。

(1)夾肌splenius 位於斜方肌、菱形肌等深麵、上位的胸椎和頸椎兩側。起於第3頸椎以下至第6胸椎的棘突,纖維向外上行,止於上3頸椎橫突和顱底。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頭頸向同側屈和回旋,兩側同時收縮使頭頸後伸。

(2)豎脊肌erector spinae 位於棘突兩側,自骶骨到顱底。分為棘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三部分。

起點 骶骨背麵,髂棘後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點 頸椎和胸椎的棘突、橫突、顳骨乳突和肋骨的肋角。

機能 下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頭和脊柱伸,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脊柱後伸並帶動下肢後擺,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向運動,完成鞍馬上的側擺運動。

(3)橫突棘肌和背短肌 連於橫突和棘突之間、脊柱與頸底之間、橫突之間和棘突之間的許多小肌,參與脊柱伸、側屈和回旋之外,還有加固脊柱的作用。

采用提拉杠鈴、負重體屈伸和俯臥臂腿上振等練習,可發展伸脊柱肌群的力量;屈體運動可發展其伸展性。

2.屈脊柱肌群 有胸鎖乳突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髂腰肌等。

下固定,兩側同時收縮,可使脊柱屈帶動頭和上肢向前運動,如仰臥起坐等,一側收縮可使脊柱側屈;上固定收縮,可使脊柱屈並帶動下肢向前運動,如懸垂舉腿、雙杠和吊環的前擺浪等動作;無固定時收縮,可完成仰臥兩頭起動作。

(1)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位於頸部兩側,起於胸骨柄和鎖骨胸骨端,止於顳骨乳突。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頭頸向同側屈,頭向對側轉;兩側同時收縮時,若肌拉力線通過寰枕關節額狀軸前方,則使頭頸前屈;若肌拉力線通過寰枕關節額狀軸後方,則使頭頸後伸。上固定時收縮,可提肋助吸氣。

(2)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位於腹前壁正中線兩側的腹直肌鞘內,形狀扁而長,被3-4條腱劃分為多個肌腹。

起點 恥骨上緣。

止點 胸骨劍突和5-7肋。

機能 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兩側同時收縮,使脊柱前屈,並可降肋助呼氣;上固定時,一側收縮使同側脊柱和骨盆側屈並帶動下肢側擺;兩側收縮使骨盆後傾。

無固定收縮時,使胸廓下口和骨盆上口互相靠近,完成仰臥兩頭起。

(3)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位於腹壁前外側麵淺層。起於第5-12肋外麵,纖維向前內下方行,一部分止於髂棘,大部分纖維於腹直肌外緣移行為腱膜並構成腹直肌鞘。腱膜下緣卷曲增厚形成腹股溝韌帶,架在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之間;其餘大部分腱膜於腹正中線與對側纖維交錯,形成腹白線。

腹外斜肌機能,除上固定單側收縮使骨盆和脊柱向同側側屈並轉動;下固定單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向對側轉動與腹直肌不同外,其餘機能與腹直肌相同。

(4)腹內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位於腹外斜肌深麵,起於胸腰筋膜、髂棘和腹股溝韌帶外側,大部分纖維向內前上方行,在腹直肌外緣移行為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前、後壁和腹白線。其餘部分纖維止於10-12肋。

腹內斜肌下固定時,一側收縮時脊柱向同側屈和轉動(這時,它與對側的腹外斜肌共同完成向同側的轉體運動);上固定時,一側收縮時骨盆和脊柱向同側屈和向對側轉動。其餘機能與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