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請各位看官多多支持!】
棺木抬出靈堂後還要繞棺。所謂繞棺,就是把起了的棺木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再在棺木前擺上供桌、供品,由王恬扛著引魂幡,按照長有順序帶領司徒府眾人在鼓樂聲中繞棺木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在宇之看來,這位堂伯很適合做這種活,他之前的招魂就跳得有聲有色的。
繞棺完畢就是升棺起靈,王導的棺木很是厚重龐大,是二十四杠的(即24個人抬棺)。抬棺有個講究,在棺木出門後,要一路不歇氣(路祭除外),直接送到墳地。用二十四杠抬棺,人手眾多,既便於做到這一點,又顯得氣派。這些都是凝之告訴宇之的,他還真不知道出殯有這麼多講究,隻是看個熱鬧。
棺木抬起之前,又是王琨雙膝跪倒,手捧著燒紙錢的瓦盆,他臉上的悲痛絕不像是裝出來的——他痛哭失聲甚至有點不能自已,連脖子上的青筋都爆出來了,那情形讓宇之看了都覺得有一股涼意升起,他想起了那位演言情劇的“咆哮教主”。不過“教主”是嘶吼激動得青筋直爆,而王琨至少有一半是因為脖子太瘦。
王琨哭著把滿盛紙灰的瓦盆使勁在地上摔破。——這是摔“孝子盆”,人們認為隻要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享用了。他一連摔了兩個,第一個是代表王悅摔給王導,第二個是摔給王悅。
摔孝子盆有個講究,要長子摔,如果長子夭折就次子摔,依次類推,如果沒有兒子就要侄子摔——要是無子無侄那就杯具了,這不屬於善終,沒人摔。無子無侄也就是所謂的無人送終。但是司徒府又有點不同,王琨是承襲了王氏宗族衣缽的,所以盡管他上麵還有五個叔叔(因為過繼給王悅,他得管生父叫叔叔了),但是王導的孝子盆還得由他來摔,因為他身份高。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凝之似乎好為人師當上了隱,他悄聲告訴宇之,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後,卻要掉個頭,一直抬到墳地。這是因為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著一樣,出門的時候大頭向前,讓人回首瞻顧家園,表示依戀;出門以後大頭朝後,表示再不往後看,直達道家勝境。
出殯隊伍最前麵是兩個五大三粗的漢子開路,他們沿途插放“路旗”——一種用五色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的前行用的。後麵兩個人一路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這四個都是王家的子弟中挑出來的沒結婚的年輕人,要的就是陽氣重,邪魔不得近身。
跟在後麵的依次為儀仗和各種紙紮,樂班一路吹吹打打的,王導的一眾孫子這時就有了任務,他們有的扛著的引魂幡、有的扛著條凳。在後麵是牽纜持喪棍的孝子,自然又是王琨。孝子之後是棺木——王導的棺木在前,王悅的緊隨其後,棺木後跟著的是坐著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走到南市口,又停下來靈路祭,王琨又是按照禮節一套做下來。宇之很懷疑他是否撐得住,因為每逢大路口或是人多處,都要路祭一番,這一路上少說也得路祭個十幾次,喪事是顯得隆重有排場,但是人可就吃苦了。
就這樣一路走走停停,差不多過了個把時辰才來到城外。到了這裏,送葬的親朋就要止步了,儀仗也要停下,王琨帶頭向各位親朋“謝孝”。接下來的路程,隻有家人與至親攜紙紮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連王羲之都自覺地止步,因為王洽沒有邀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