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待遇迥異(上)(2 / 2)

庾氏和王氏一樣,是東晉一等士族,更是同為四大家族而常有來往。庾亮雖出身高貴,但是沒有沾染貴族子弟的紈絝習氣。他在民間的風評很不錯,長得又帥,時人都讚說他是個言談舉止雍容大度的美男子——雖然現在老了,也算個老帥哥吧,從他的帥兒子身上能看出,這個當老子的基因很好。

王羲之曾為庾亮幕僚,兩人的關係還是很近的,現在也常有書信來往。可是李氏兄弟哪裏知道二十年前的舊事,圖了一時嘴上痛快,卻似大水衝了龍王廟,平白得罪了好人。

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都是詩書起家,潁川庾氏也是書香門第,但他們的上位,更多的是依賴後宮的力量。渡江之後,庾家作為大晉的二流士族,看風向的眼光卻很準,他們迅速地倒向了晉元帝司馬睿這一方,成為最早歸附的士族之一(當然功勞不如琅琊王氏,移鎮江東都是王曠的提議),庾亮作為庾家的少壯派代表,在時任鎮東大將軍的司馬睿府上擔任西曹掾,頗受器重。

而後司馬睿不負眾望的稱帝了,庾家的勢力也隨之水漲船高,司馬睿喝水不忘掘井人,以庾亮妹妹為皇太子(晉明帝司馬紹)妃,還讓庾亮侍講東宮,與太子交好。等到司馬睿駕鶴西遊,司馬紹登基,庾家的勢力已經能算上大晉一流了,和王謝並稱於世。

庾家雖然是外戚,但是庾亮這人還是很不錯的——他從不以外戚為榮,相反處處注意淡化這種影響,當然,你也可以鄙夷地說:許多黑道大佬在發了財之後也想盡一切辦法洗白,兩者有什麼高下之分嗎?但是,黑道大佬有幾個像庾家這樣愛國的?

庾家愛國,可不是嘴上說說,他們一門三代都是衛國忠君的典範,庾亮不但力主北伐,還身先士卒身體力行。明帝追隨先帝的腳步去了,即位的成帝司馬衍本想讓國舅爺庾亮到建康來安安穩穩地當中書監——中書省一把手,相當於總理,在魏晉時地位還比尚書令更顯赫尊榮,多以諸公兼領。西晉時曾有荀勖自中書監遷任尚書令,人皆往賀喜他升官發財。荀勖卻說道:“奪我鳳凰池,諸公何賀焉!”可見中書監的實際地位之高和權力之大——他偏要去江州鎮邊。

庾亮慷慨激昂道:“大丈夫當思慮家國大事,而非考慮自身安危。北狄自古常侵襲我華夏,是可忍孰不可忍!古有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近有祖士稚渡黃河收中原,亮雖不才,願效仿先賢,為陛下在長江邊築一道鋼鐵防線,拱衛大晉江山千秋萬代!”

這一番話打動了成帝,於是他和周瑜一樣,在江州留下了許多故事傳說。事實證明,庾亮的語言藝術使他得以善終——他的一番話,正說到了不思進取,隻想安定的成帝的心裏,所以成帝對這個舅舅一直很信任也很放心。

同樣是懷著複國夢想,祖逖的事跡就比他悲壯許多。他在元帝司馬睿渡江之初就積極提出北伐,想法是好的,愛國熱情是高漲的,可是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在皇帝的心中,一切都是虛的,隻有屁股底下的位子是實實在在的。元帝實在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皇位都是靠王氏幫他捧上去的,難以想要有什麼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