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三霸凡間的資本與文化)(2 / 3)

1

起源發展

編輯

傳統的鬼神祭祀,原始宗教的巫術迷信、禁咒、符篆,漢代的讖緯神學,導引行氣、服食煉養、辟穀延年的方術,綜合起來形成了道教複雜的內容。它的勢力相對而言較弱,故往往跟儒家聯合,與佛教抗爭。因為它吸收儒家的倫常觀念,重視封建道德修養,認為倫理道德修養是修道成仙的必要條件;也不否定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隻是以其為末,而以成仙為本,有本末輕重之分。因此,在維護封建統治方麵,儒道兩家的目的是一致的。這也是曆代封建帝王儒道並重的根本原因。

東漢末年的原始道教,因黃巾起義的失敗而開始分化。伴隨著它的廣泛傳播,又同時陷入組織渙散、紀律鬆弛、思想紊亂的狀態。兩晉南北朝時,這種分化日益加劇。

2

分化與發展

編輯

一部分信徒向上層發展,參與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活動,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立場對民間早期道教進行改造。東晉葛洪係統地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的理論,在《抱樸子》中為道教構造種種修煉成仙的方法,並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論體係,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對後來道教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他提出了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的主張,將道教的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宣揚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義和順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煉也不能成仙。這為儒家化的官家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高級士族參加道教的也日益增多,出現了許多天師道世家。這些世家大族參加道教以後,必然把他們的思想也帶到道教中來。反映這種思想的上清、靈寶等派別遂相繼出現,並迅速得到了發展。與道教逐漸上層化的同時,民間仍然傳播著通俗形式的道教,並不斷發動反抗封建統治的起義。東晉末,孫思、盧循利用杜子恭一派的天師道發動起義,提出了"誅殺異己"的口號,誅殺了高級士族中"世奉張氏五鬥米道"的道徒王凝之,表明此時道教內部也存在著改造與反改造的激烈鬥爭。

3

博采眾長

編輯

儒道對原始道教的成功改造,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平真君年間(440一450),高山道士寇謙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和宰相、儒生崔浩的共同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製訂樂章誦誡新法,"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佐國扶命",代張陵為天師,是為北天師道。在南朝劉宋,則有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搜羅經訣,盡有上清、靈寶、三皇各派經典,遂"總括三洞",彙歸一流;又依據封建的宗法思想和製度,並吸收佛教修持儀式,廣製齋戒儀範,以改革五鬥米道,"意在王者尊奉",稱為南天師道。道教的教規、儀範經過寇謙之和陸修靜修訂之後,便逐步定型。在此基礎上,陶弘景繼續吸收儒、釋兩家思想,充實道教的內容,構造道教神仙譜係,敘述道教傳授曆史,主張三教合流,對以後道教的發展影響甚大。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利用儒家思想對原始道教的不斷改造,遂使道教從形式到內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實,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禦用工具,以後便一直受到封建統治的崇奉和扶植。封建統治者也由儒道合流走向了儒道並重。

佛道說法:

佛把不同的生命狀態(八識的種性所決定),因相對的智慧、業力不同、感召的果報不同,對應的境界和狀態等的不同,假名劃分為六種形態以及對應的空間屬性(數字隻是表法):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六道眾生生存於欲,色,無色三界之中。善慧業大的眾生自然福報大或升天,相反則墮落受苦。六道眾生因尚未修證出徹底圓滿的智慧和覺悟,無力掙脫業力或滅掉業因,隻能身不由己地輪回受報。一句話,對於眾生一直都隻能處於一種輪回狀態之中的客觀現象,佛門就將它稱之為六道輪回。關於三界六道的詳細情況,可以閱讀相關的佛教書籍。

佛道由來

語出:

(1).佛法之道。

《法華經·序品》:“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法華經方便品》“若以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後漢書·西域傳論》:“至於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誌莫有稱焉。”

《晉書·王恭傳》:“王閑用兵,尤信佛道,調役百姓,修營佛寺,務在壯麗,士庶怨嗟。”

(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議者戲雲:‘畿尉有六道:入禦史為佛道……入判司為餓鬼道。’”

(3).佛教與道教的並稱。宋何薳《春渚紀聞·二富室疏財》:“散施貧民及助修佛道觀宇,一錢不留於家。”

2

講經

編輯

佛和道都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思想,有相同也有差異。

道家把宇宙一切的本體稱為”道”,佛家把一切的本體名為”佛”,異名而同出.說的都是世界的本源。常人才會去分出二者的差異。佛道兩家在曆史上的爭鬥相殘,不過是世間物欲與權利之心的較量,違背了兩大宗教的教義。其實道家講道理更玄奧些,佛家的路徑方法要多些,路雖不一,通達卻是同一個地方。

1.《清靜經》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這幾句話: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2.佛說:

我令一切胎生,濕生,化生......皆入涅槃而滅度之,眾生有所得滅度者,實無得滅度者。

佛說我要讓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真正認識而消滅無明,度達圓覺的大光明境界.眾生得到達這種大光明境界了,是他們得到了什麼嗎?不是的,沒有任何所得.因為那大光明境界就是”空”就是裏的”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所以佛的成佛,道的得道都是一無所得.進入了佛家的圓覺之境,道家的清靜之地.這二種認識都是人間異名罷。

佛就是道,道就是佛.非水火不融,實仍空無一物,連這種”空無一物”的認識都空掉了的境界,連這種空無物的認識都空掉了的境界都空掉。

3.“空”是佛家用來說人的

人是什麼,手是人嗎?思想是嗎?如果說手是人,那豬足和手有什麼差別。思想才是人的本質嗎?我們看書會想,如果沒有書,想不是就沒有了嗎?那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我”在那?什麼才是我?佛家說人所以能認識這個世界的功能,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心”。那麼這個功能才是“我”,肉體不過是這個“認識功能”所產生的一種認識。佛說“覺”就是這個意思。那麼“覺明”就認識到每個人所以是人,是因為有了這個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功能,這個“功能”無形無體。象虛空一樣都又不是虛空。那麼“明覺”就是眾生認為自已,看到的,聽到的,思考的都是明明白白的感觀到,這就是“明覺”也就是眾生迷昧的根源。

4.那麼物質是怎樣來的來

天,地,高山,流水,四大就是:地,火,水,風這樣是怎樣來的來。佛家認為這樣物質都是這那個“功能”也就是“覺明”就產生出來的。是妄相。不是真正的存在,這個世界隻有那個“覺明”才是永恒的,就是佛家說的“如如不動,不增不減,遍滿十方,脫生離死。”

佛家說這個世界物質的一切都可以分下去,用科學觀,就是“分子”,“原子”,“誇克”佛家說這是“鄰虛塵”就是小到無限度的接近虛空,就是數學上的無限小。也就是說物質都是由“無限小的微粒構成的”這個科學現象就出了一個“哲學難題”就是用無數個“虛空一樣的無限小的微粒”組合成了物質世界。佛家說問:那要多少個“虛空”才能組合出一個“蘋果”,人真的是吃了“無數個虛空”就飽。物質世界的本質是“虛空”的。是人的本性產生的“認識功能”就是佛家說的“識”,眼看,聞聽,味覺,觸感,意想,法生,是六識。但是人有第七種“識”還有最高境界的第八種“識”就是“般若”佛有了“般若”就脫離生死了。進入了生命,宇宙,思想的本真。也就是佛語的“如如”“真如”佛家非常詳細的說明了,物質,思想,等等是“空”隻是受語言束縛,無法直通。

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再來看這幾句文字,就容易懂了些。得道就是“覺明”實際上那有什麼得到。

佛,是覺悟者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就是佛。佛陀教導不同根器的眾生,有種種方便說法。有了後來的經律論三藏。佛的八萬四千法門最終的目的,無非是叫人出離煩惱,了脫生死痛苦。而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兩個因素:慈悲心和大智慧。佛陀沒有教我們無欲無求。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示現種種因緣,種種方便,教化眾生了脫煩惱和痛苦。

入世修行的根本,乃是為了要“出世”,是為了徹底脫離三界六道乃至成佛。但是,當我們真正修證到後來,證得人我,物我、法我實是一體不二時,這就已差不多到達佛境了。我們會發現,連出世入世的分別仍舊在於心識,而它們原本也是一體不二的。心淨土淨,哪兒都一樣。所謂當下解脫即是此意。[1]

3

佛與道

編輯

佛的出發點是心,闡述了世間萬物的變化無常,是空,從而悟道,回歸到人的本心,教導不同根器的眾生,出離煩惱,了脫生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