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出發點是自然,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聖先賢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因此總結出人應順從於自然。一切的法則都源於自然。自然的就是對的,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以此來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
從外在結果看,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求得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但從內在的情形講是迥然不同的,道家強調人在順從自然的條件下去努力改造社會。例如《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強調順從自然之道以不爭而爭,從而實現自己的抱負。
而佛教導眾生一切修行都是要我們“舍小我”(放下自私和自我執著)放棄自私,須利他,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2]
佛經上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明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這世界上的人類,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為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去普渡眾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因為一直是在這個世間進行的。
4
佛道詩詞
編輯
佛詩摘錄/聖神賢彙編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十方無影像,六道絕形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
無題/問道/聖神賢
金鸞寶殿多情種,白馬老寺少春風。悟道修禪明本性,人生幾何也匆匆!
無題/聖神賢
金鸞啼盡青天老,銀河斬斷相思憔,神龍擺舞怒波濤。
造物何須風雲巧,教化無形更逍遙。來生夢死看今朝。
無題/悟禪/聖神賢
坐看雲峰轉,清爽是心安。日月齊相照,大道乾坤來。
行空始覺易,拂塵未沾裳。去留天底下,自在渡蒼茫。
無題/佛道一品/聖神賢
道似無情卻有情。無為堪得體,自然尚證形。教我眾生歸本性。
佛是有名更無名。有靈方覺醒,大願真菩提。渡我眾生脫苦境。
無題/聖神賢
萬般無奈同誰訴?恨不斷哀愁。愁不了愁恨又恨,無聊人生竟為私欲成奴傭!
讓作空月伴佛陀,靜能明靜魔非魔。兩句波羅禪,遊戲人間本是清貧爾莫憂!
5
中國佛道
編輯
中國以佛道為主信仰,從一些武俠小說和電影裏可知佛道對民眾的影響。
佛以釋迦牟尼(佛陀)為教主,依次有菩薩、羅漢。像電影裏的少林寺在武林的民眾的影響可知佛在中國影響十分的大。
中國佛教盛行,各個大的
圖片
圖片(4張)
寺院的很興盛,主有嵩山少林寺或泉州少林,洛陽白馬寺,鬆原龍華寺等。還有各個以佛廟而出名的地點,如五台山、樂山等。佛教相傳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國,民間有許多他的傳說。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中國佛教聖地;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
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道教自古出自中國,鼻祖為老子(李耳)。道教在民間一直影響很大,自東漢後,各個朝代基本都對道師都很尊重。還有一些關於道教的神話與長生之說。道教出名地點也很多,如武當山、峨眉山等。而大多數的道教都奉三清為上。直到現代,在台灣還留存有吃國家公餉的天師府(張道陵天師的子孫,有類衍聖公)。
6
佛學術語
編輯
(1)“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所謂“六根不淨”,即指:眼睛看了不該看的東西;耳朵聽到了不該聽的東西;鼻子聞了不該聞的東西;舌頭嚐了不該嚐的東西;身體觸了不該觸的東西;大腦想了不該想的東西。
(2)“六境”,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覺認識的六種境界,即:色、聲、香、味、觸、法。
(3)涅槃,意譯“圓寂”、“滅度”、“寂滅”、“無為”,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即通過修行,超越生死輪回而達到的終極境界。
(4)舍利,意為屍體或身骨。相傳,佛陀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珍珠狀的堅固體,稱舍利。
(5)比丘,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僧。中國俗稱“和尚”。
(6)沙彌,指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已受十戒而未受過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
(7)精舍:僧人的修行處。譯迦牟尼時已有竹林精舍及祇園精舍。
(8)大雄寶殿:簡稱大殿,供奉主佛,如釋迦牟尼。
(9)伽藍:梵文Samgharam,佛教僧尼修道之處,亦即寺院。一個完整的寺院需具有七個伽藍;金堂(供佛像處)、講堂、塔、鍾樓、藏經處(放置大藏經)、僧房(宿舍)、食堂。但各宗有不同的安排,不一致。
(10)四大皆空:佛教把一切物質現象(色法)歸納為四種基本要素,即堅性的“地”、濕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謂之“四大”。四大皆空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
7
相關詩詞
編輯
《佛成道》
作者宋釋道
迷是誰兮悟是誰,山僧贏得眼如眉。
新糊紙被烘來暖,睡到天明日上時。
走佛岩道中
作者宋利登
避亂走佛岩,依依絕溪水。
有客六弟昆,遮予訪行事。
一雲分路亡,庶或一不死。
一雲相為命,生死同所值。
遠逝宿無舂,近逃寇能至。
垂涕贈之言,此身苦難避。
山剽無崖巔,兵驕有城市。
共宋固已非,分光豈雲是。
風聞宜邑郛,聚落複煙毀。
沸鼎無清鱗,四瞻誰善地。
不辰自至斯,乾坤古無際。
8
佛道茶藝
編輯
“禮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師的特殊禮儀,也是調茶獻客、結緣行善的特殊茶藝。禮佛茶在禪房中進行,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分為十道程序,謂之功德圓滿。十道程序分別是蓮步入場、焚香頂禮、禮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禪定、抽衣淨手、燙杯泡茶、敬茶獻茶、收杯接碗、問訊退場。
淵源
僧人飲茶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鬆、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薑、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清欽是宋代以後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壺居士《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僧人飲茶已成傳統,茶神出釋門便不足為怪。僧人為何嗜茶?其茶道生發於茶之德。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這二條是經驗之談。釋氏學說傳入中國成為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其姿勢要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通常坐禪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難以堅持,小和尚年輕瞌睡多,更難熬;飯罷就坐禪,易患消化不良,飲茶正可生津化食,所以茶是自當是佛門首選飲料。
貢獻
僧人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培植名茶。茶產於山穀,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園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民間茶園。
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明代馮時可一《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鬆蘿萊最為時尚。是茶始於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製法。。其後於鬆蘿結庵,來造山茶於庵焙製,遠跡爭市,價倏翔湧,人因稱鬆蘿茶。武夷岩茶與龍井齊名,屬烏龍茶係,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評。其中又以"大紅袍"為佳。傳說崇安縣令久病不愈,和尚獻武夷山茶,這位縣官飲此茶後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為感激此茶濟世活人之德,縣官親攀茶崖,把一件大紅豔披於茶樹之上,故此茶以"大紅袍"名之。不論此說是否合情理,武夷茶與佛門有線則是真實無偽的。安溪鐵觀音"重如鐵,美如觀音",其名取自佛經。普陀佛茶產於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僧侶種茶用於獻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廬山雲霧原是野生茶,經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並進入名茶係可。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巴陵縣誌》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18斤。穀雨前知縣遣山僧采製一旗一qiang,白毛茸然,俗稱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種植。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黃山誌》載:"雲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雲霧茶就是今之黃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產於西山觀音岩下。惠明萊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別說產於中國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門僧人由中國帶回茶種在日本種植、繁衍並成世界重要產茶國之一。
見之於文字記載的產茶寺廟有揚州禪智寺、蒙山智炬寺、蘇州虎丘寺、丹陽觀音寺揚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靈隱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嶽寺、"西山白雲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棲霞寺、長興顧清吉祥寺、紹興白雲寺、丹徒招隱寺、江西宜慧縣普利寺、嶽陽白鶴寺、黃山鬆穀庵吊橋庵和雲穀寺、東山洞庭寺、杭州龍井寺、徽州鬆蘿庵、武夷天心觀等等。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茶的發現、培植、傳播和名茶的研製,佛門僧人立下不世之功。——————————————————————————————————————(介紹下為何佛,道,儒三霸凡間的資本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