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說法:
“道”是華夏乃至東方古代哲學的重要哲學範疇,表示“終極真理”、本原、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等等。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道生萬物,道於萬事萬物中,以百態存於自然。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道有非恒道,恒道,可想象,不可想象,可感知,不可感知,有屬性,無屬性等等·....之分。道,這個字包含無數法則,現已知的是道,未知的也是道,而不是一個組織,一個家族,所為悟道就是超脫,不停的升華,尋找生命的本源,成就永恒。
1.寬闊的道路,
《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漢班昭《東征賦》:“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郭小川《鄉村大道》詩:“鄉村大道嗬,我愛你的長遠和寬闊。”
2.指正常的傳播途徑。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小道快於大道,文件證實謠傳。”
3.正道;常理。指最高的治世原則,包括倫理綱常等。
《禮記·禮運》:“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誌焉。’”《漢書·司馬遷傳讚》:“又其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唐柳宗元《箕子碑》:“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清戴名世《送許亦士序》:“當大道淪散,士不知學,而一、二腐儒小生,區區抱獨守殘,淪落於窮巖斷壑之中者,徒為世所嗤笑謾侮。”
4.指自然法則。
《莊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三國魏嵇康《釋私論》:“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
5.謂成仙之道。
唐韋渠牟《步虛詞》詩之十:“大道何年學,真符比日催。”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呂岩》:“巖既篤誌大道,遊覽名山,至太華,遇雲房,知為異人。”
6.泛指很高的道行。
清袁枚《新齊諧·鏡山寺僧》:“﹝錢塘王孝廉﹞語其戚曰:‘予前世鏡山寺僧某也,修持數十年幾成大道。’”[1]
7.政治上最高理想
《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
2
體道
編輯
道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始基,包含一切未知已知。它是永恒、絕對的形而上存在;既超越主客觀的差別,又超越時間、空間、運動和因果等經驗範疇;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沒有任何屬性的抽象實體,但是,人們在說她時給它附上了各種屬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由此,便產生兩種道:一個是無屬性、無差別、無製限的道,稱為不可說“道”這種道隻可直觀體顯與體悟;一個是有屬性、有差別、有製限的道,稱為可說的“道”。恒道是絕對的實在,是萬物的本原和規律;而非恒道則是經過人主觀化了的恒道,是一種現象或經驗的東西。“道”即是道體,是一形而上意義的實體,道體並不是孤懸獨存,與世間截然分離的,”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正是世人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道家諸子特別強調“體道”,指的卻是一種實踐修養的功夫,要求踐履者對道體有一切身的體悟,並就此體悟加以貫徹力行,務求通過踐履的功夫令踐履者把握道體的特質,且將這特質透顯出來。這也是《史記·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易行難知的原因。
3
其它含義
編輯
大道的體:
天地宇宙之間大道是核心主載,是世界的真理。這大道之本體是仁愛的、友善的、和平的、是自然和諧的。能夠體現大道本體的是人與人與生命之間的相互敬重和、敬畏和寬容。——月牙山人語
大道的用:
老子說道生一,大道的兒子是一,一是至高無上的,是大道的用。能夠體現大道的用是唯一,獨一無二的思想。——月牙山人語
大道與聖賢:
一切能夠倡導大道之體,倡導仁愛、友愛與和平,能夠教導人互相尊重與敬畏生命,宣揚唯一與獨一無二的思想者、行動者,就是大道的兒子。如立神論的大智慧者(按照美國綜教信眾人數排名)耶穌(樹一、恒一)、穆罕默德(獨一)、商羯羅(無二)、釋加莫尼(一境)都是大道的兒子。而無神論的唯物主義科學論者(按出生年代排名)黃帝(守一)、唐堯(惟一)、管子(專一)、老子(執一)、孔子(精一)都是大道的兒子。山人說:形乎中,達於一。山人說的隻有一個“中”和一個“一”字,所以山人自視是大道的兒子。如果您也讚同諸聖賢與山人的思想,切勤而行之,那諸聖賢之靈體勢必加持於你,那您也是大道的兒子了,大愛、大智慧與大成功就屬於你。山人笑曰:世界大同矣。
道可謂之思想,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三道於世,統轄萬千.大道更是在此之上的統稱,大道無形,然相隨左右.;無字天書中;分陰陽八卦,左天地更始,最終歸於大道,
大道自在
聶暉
煙霞縱橫,萬裏逢迎。
我心自在,百鳥齊鳴。
山水清清,草木貞貞。
春來冬去,方死方生。
花葉屢更,大道流行。
萬物籍化,吾心澄明。
秋水一泓,素心滿盈。
高天月正,波慢舟輕。
遙兮虛名,水靜以平。
忘乎所以,心安自寧。
不著於相,物我與並。
逍遙天地,大道以成。
天道說法:
“天道”的字麵含義是天的運動變化規律。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所謂天道,即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皆有一定的規則。
詳細解釋
含義
1.猶天理,天意。
2.指自然界變化規律。
3.指顯示征兆的天象。
4.氣候,天氣。
5.時光,時候。
6.局勢,形勢。
7.佛教所說六道之一。佛教認為中國仙人屬於六道這是非常錯誤的說法,華夏仙人不等於印度諸天(即佛家的天人)
盤古有訓:“縱橫六界,諸事皆有緣法。凡人仰觀蒼天,無明日月潛息,四時更替,幽冥之間,萬物已循因緣,恒大者則為‘天道’”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道的特點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道就是減少有餘而補充不足。
《左傳·昭公17-18年》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西漢人劉向《管子》中,《重令》有言:“天道之數,人心之變。”遵循天道並得人心,戰爭一旦爆發,“戰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華夏古代道學中有:“修道最終之境,乃天之大道也,故為天道”。
2
哲學名詞
編輯
華夏天道
華夏古老的天道,是華夏上下五千年文化核心名詞。在華夏古代儒學中天道常與人道相關聯,是華夏哲學的重要範疇。
華夏古代哲學家大都認為天道與人道一致,以天道為本。
一些哲學家主張,天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天人互不幹預。如荀子主張“明於天人之分”,“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應“製天命而用之”。
另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天有意誌,天道和人事是相互感應的,天象的變化是由人的善惡引起的,也是人間禍福的預兆。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還有一些哲學家認為天道具有某種道德屬性,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天道是人類效法的對象。
世界,必有其規則,是為天道。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一人之身心,唯有感悟一途,此乃天道也。
所謂天道,即使萬物的規則,萬物的道理,一切事物,全都是有一定規則的,而其外在的表現形式,能量守恒定律。
因為自身的原因,我們隻有用自然的方式,來感悟天道,通過模仿一些接近天道的東西,來實現感悟天道的目的。而對天道充分的理解後,便可以永存於世。
同樣的,感悟天道還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預知到一些事情的發展軌跡,因為所有的事物究其根本必有同一道理,這就是所謂的殊途同歸。通一道,而齊萬道,此道即天道也。
具體感悟天道地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的構成,模仿一些自然渾然天成的軌跡(這種方法在某些玄幻小說裏也提到過),其實風的軌跡就很好,站在一片廣袤的草原上,靜靜的感受風的流動,找到軌跡。
世界之天道大抵如此,望大家多多感悟吧。(為談也,爾識之而吾悅)
天道者,感悟萬物的規律所形成的大意,可信,不可全信。如是憑借天道所看到的眼界來觀察世界,那麼會輸的很慘。以人類的眼光來看,世間萬物能掌握的事物太少了,所天道者,多看不言,言者即為墮落,對於世間情感糾集者,是不能察覺的,天道看到與否都跟這個世界沒有關係,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世界,世界本無顏色,有了感情,有了顏色。若是說起最早對於天道理解的書籍還是老子的道德經。天道確實存在,若你不是一個求知欲很強的人最好是別去追求,其過程多有不同,言盡於此。
3
體道
編輯
道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始基。它是永恒、絕對的形而上存在;既超越主客觀的差別,又超越時間、空間、運動和因果等經驗範疇;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絕對實在。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沒有任何屬性的抽象實體,但是,人們在說她時給它附上了各種屬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由此,便產生兩種道:一個是無屬性、無差別、無製限的道,稱為不可說“道”這種道隻可直觀體顯與體悟;一個是有屬性、有差別、有製限的道,稱為可說的“道”。恒道是絕對的實在,是萬物的本原和規律;而非恒道則是經過人主觀化了的恒道,是一種現象或經驗的東西。“道”即是道體,是一形而上意義的實體,道體並不是孤懸獨存,與世間截然分離的,”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正是世人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道家諸子特別強調“體道”,指的卻是一種實踐修養的功夫,要求踐履者對道體有一切身的體悟,並就此體悟加以貫徹力行,務求通過踐履的功夫令踐履者把握道體的特質,且將這特質透顯出來。這也是《史記·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易行難知、事少而多功的原因。
儒道說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對原始道教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與儒家思想同樣重要的維護封建統治的有力工具。道教產生於東漢末年,是生長於中國本土的宗教。它以道家學說、神仙思想為主,廣泛地吸收了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