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猶存(1 / 2)

林山木(行止)在《信報》“政經”之餘,還寫了《用功謙厚立本不驕不躁樂樂》。文章是書信體,收件人是尚未成年的“小孫女”。公公對孫女說“這些年來”他一直有意無意間要對她灌輸一些“做人的大道理”。譬如說做人要“專注”,無論是讀書、寫作還是玩耍,絕不可以分心。專注之外,同樣重要的是“勤力”。“拙”已經可以用“勤”來補(“將勤補拙”),生性冰雪聰明加上勤奮,成就自然更大。

細味“公公”所言,發覺這封信,名目雖說是“家書”,廣義的看卻是一位關懷華人在學青年和準留學生的“有心人”的經驗之談。“公公”用心,可見“古風”。他給小孫女說明“專注”的例證,剪裁有度。明人王兆雲《猴弈》,百餘字,說一老猴兒每天在高山大樹上觀看樹下二仙對弈,日子有功,猴子深得棋藝精粹。仙人不再出現時,猴子技癢,跳下大樹,擺棋盤邀樵夫、村人對弈,每局必勝。地方官為討聖上歡心,把這隻“靈猴”獻上。聖上隨即下令滿朝文武跟猴子對壘,結果一一慘敗。朝上既然無人,聖上隻好把關在牢裏的“棋聖”楊靖特赦,跟猴子對弈。楊靖欣然從命,條件是皇帝賜他一盤水果,放在棋盤旁邊。好猴兒!一看到棋盤旁邊的水果,馬上意亂情迷,精神不能集中,結果呢,三局盡失。猴子因“心牽於桃”(水果),未能專心,也因此丟了老命。

林山木還給孫女引述了伯牙學琴的傳說以說明“專注”的重要。話說伯牙隨名師學琴三年,工精藝熟,技巧運作隨心所欲,隻是心中雜念難除,精神無法進入空靈高蹈的境界。後來遵從老師成連的建議,盡棄俗務,入仙山蓬萊,臨海濱鼓琴,任“海水澎湃,林鳥悲鳴”,終成一代宗師。伯牙故事,隻是一種傳說,更可看作一則寓言。想是“公公”生怕誤導小孫女,連忙加了按語:“伯牙學琴有成,但他放棄了正常生活,這是他的選擇,他這種‘取舍’是否正確,因人而異(因為人的‘機會成本’有別),但他因為彈琴時‘情之專一’,終成絕世妙手。”

林山木舉出了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來說明“勤力”之重要。這位他認為中國曆史上“最勤力”的人為了讀書不打瞌睡,不惜用錐子刺自己大腿保持清醒。另外一位出現在名單上的“勤力”榜樣是東漢的高鳳。這位務農的“一介布衣”讀書晝夜不息。一天妻子在庭院曬麥,要他持竿看管,別讓雀鳥吃光麥子。是時天下大雨,高鳳一樣誦經如儀,結果“潦水流麥”,把一家人的口糧衝走了。“妻還怪問,乃省。”執卷不倦的糊塗蟲日後成為東漢名儒。

“公公”預料小孫女不久將會到英國上學,因此決定在信上把自己對英國和英國人的“皮毛”認識給小孫女講解一下。他的“經驗之談”分為三個重點。一是“學好中文”;二是“別放棄學習樂器”;三是“體會英國人‘深藏淺露’(understatement)的特殊性格”。

林山木闡釋“專注”和“勤力”的義理時都用了曆史上或傳說中的人物作為elaboration(詳述)的根據。以《猴弈》作“專注”的反麵教材最是配搭得宜。大概“家書”下半篇的內容與古人無關,“公公”不再作“有詩為證”,“以古喻今”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