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給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歐美等發達國家陷入了至今都未複蘇的長期衰退中。我國也未能幸免於難,嚴重依賴國外市場的廣大製造業在歐美經濟一片蕭條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實體經濟遭遇了一次冷峻的寒冬。在企業倒閉之後,那些原本用於維持工業生產的資金亟待尋找新的獲利途徑。在內需不振、出口萎縮的情況下,投資任何實體經濟顯然都不能為資本家獲得理想的利潤,而持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房地產市場便成了一個良好的泄洪口(我將在後文解釋房地產市場為何始終保持穩定增長)。
同時,為了解決出口受阻的難題,國內學者大肆鼓吹產業結構升級,這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在本地還未形成孕育產業轉型的有利條件時,便急於將大功耗、高汙染的傳統企業趕走,而高科技產業又遲遲不能成長起來,於是這些地方便形成了嚴重的產業空心化,溫州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2008年之後,在政府產業轉型的要求下,溫州企業生產的用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大約上升了20%,這迫使大量企業外遷,上萬家中小企業被迫停止生產,如今隻剩下一座座廢棄的廠房。這座小城鼎盛時曾有1000家打火機廠,如今隻剩下30來家還專心從事生產。但政府提倡的高新產業由於各方麵條件不成熟而未能發展起來,溫州形成了嚴重的產業空心化。這產生了大量的閑散資金,2010年溫州閑置資金竟然高達8000億元,相當於天津2009年全市GDP總值。這龐大的閑散資金找不到泄洪口,大部分企業隻好大舉進行對外投資。但向外投資又總是四處碰壁,俄羅斯的清關費用扣押55億元,山西煤礦被套500億元,迪拜房地產折損25億元,四處受挫的民間資本迫切需要找到一條新的投資渠道,房地產便成了一個首選的投資產品。2010溫州百強企業中大部分部涉足房地產,並將其作為主要謀利途徑。
浙江房產泡沫居全國之首,這既是製造業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大量倒閉的原因,以及政府對經濟的不合理引導的結果,也是由於當地政府對民企的抑製作用。浙江是一個製造業大省,其中民資對其有主要的貢獻。但在國際金融風暴的衝擊下,浙江以致全國範圍內出現了一股“國進民退”的熱潮。2009年國家出台的四萬億救市政策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完全向國有企業傾斜,致使國企大肆擴張尤其是在房地產企業中,攜帶大量資金的國企瘋狂湧入這一市場,並壟斷了60%的地王地位,這大大抬升了房價。同時,國有企業大肆侵占民企的財富,從山西的煤炭重組開始,國企肆無忌憚地剝奪著民企的資源。這使得原本就投資受挫的民間資本更加趨向於房地產市場,從而迎合了國企的大規模入侵導致的房價飆升。
那麼為何消費者對樓市增長預期有著如此堅定的信心,並致使房價飆漲到如此讓人望而生畏的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