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原則之一是要求故事情節的細節真實。離了這一條,人物和故事寫得再好,也不能使人信服。近年來有些作品在這方麵確實注意得不夠。
以劇團(戲班)為背景、以戲曲演員生活為題材的劇本或小說,首先要求作家對這方麵的情況必須熟悉。吳祖光先生的《風雪夜歸人》和《闖江湖》之所以受歡迎,關鍵在於他對戲班內情和演員生活十分了解。
最近讀了一個題為《登台》的短篇(轉載於《小說月報》1982年10月號),內容以山東某劇團為背景,以一個製景的木工師傅為主人公,故事是圍繞著舞台上演出《失·空·斬》的情節展開的。據我所知,此戲除京劇外,晉劇、滇劇、川劇也都有。作者在小說中沒有說明這個劇團演的是什麼劇種(不知是否柳子戲或萊蕪梆子),因此對故事所描述的演出細節不敢置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無論什麼劇種上演這出戲,扮演探子的都是一人獨自出台,從來沒有跟在別人後麵上場的。而作者卻十分肯定地描寫探子是跟著另一個角色走上台的。隻憑這一點,作者對此戲似乎並不熟悉。
撇開這些不談,作者在小說中還寫了這麼一句:“據說馬連良在這裏演《六月雪》也竟栽了跟頭。”馬連良是著名京劇老生演員,即使不大看戲的人對他也不陌生。而《六月雪》在京戲裏,一般隻演“探監”、“法場”兩折,除了縣官(由醜角扮演)和幾名衙役、劊子手外,其中三個主要人物(竇娥、蔡母、禁婆)都是女性。馬連良一生,恐怕連反串戲也不會唱《六月雪》的(我隻見過他反串《打麵缸》演周蠟梅,是花旦應工戲),更談不到“栽跟頭”了。這種捕風捉影之談,並不屬於虛構範疇,而是嚴重地違反了生活真實。我認為,作家在寫戲曲題材的作品時,應該對此引以為戒。
1988年12月改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