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心理過程障礙(3 / 3)

二、情緒、情感障礙

情緒情感是一種內心體驗,具有波動性,其差別多樣,因此難以描述和分類。通常分為:心境障礙或病理優勢情感,如焦慮、恐懼、抑鬱、欣快;情感反應性異常,指對客觀刺激發生情感反應的速度、強度與持久性方麵異常,如易激惹、情感爆發、情感脆弱、病理性激情等;情感統一性異常,指情感體驗的矛盾性與刺激不協調、情感倒錯以及情感淡漠等。下麵列舉常見的幾種情緒情感障礙:

(一)焦慮(anxiety)

人們麵對環境中一些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危險和災禍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況時,主觀上引起緊張和一種不愉快的期待情緒,叫做焦慮。換言之,焦慮是指一種內心緊張,預感到似乎即將發生不幸的心境。程度嚴重時則變為驚恐(panic)。焦慮是一種普遍現象,幾乎人人都有過焦慮的體驗。焦慮常驅使人回避引起焦慮的事物。因此,從心理學角度看,焦慮具有保護性意義。但過度的、無端的焦慮則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

病理性焦慮患者,其心境持續地處於焦慮狀態之中。根據發病的緩急,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焦慮又稱為“驚恐發作”,其典型表現為充滿緊張的期待情緒,莫名其妙的恐懼,雙眉緊鎖、坐立不安、握拳弄指,似有大禍臨頭感、瀕死感,惶惶不可終日,常伴有失眠、噩夢、夜驚等現象。在生理上出現植物神經功能亢進,如麵色蒼白、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多汗、口幹、呼吸深快、胃腸功能紊亂等。慢性焦慮表現為持續而廣泛的焦慮,程度比急性輕,持續時間較長(3個月以上),症狀複雜多樣。常有失眠、心煩、胸悶、頭暈、心跳、口幹、緊張等症狀。在臨床上焦慮多見於各種神經症和憂鬱症。

一般認為,引起焦慮的原因與年齡、性格特征、心理社會因素、健康狀況、遺傳因素等有關。焦慮反應的生理本質主要是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的亢進。

(二)恐懼(fear)

恐懼是指個體麵臨危險時的情感體驗。輕則疑懼、提心吊膽,重則極度駭怕、狂奔呼喊。恐懼與焦慮的區別在於,焦慮時危險尚未出現,而恐懼時個體意識到危險的現實存在。通常個體認為自己是無力克服這種危險的,因而試圖回避。恐懼可以是正常人麵臨危險的合理反應,也可見於有錯覺、幻覺和妄想的精神病人。以對特定的事物或情境發生恐懼為特征的一組神經症性情緒情感障礙,稱為恐怖症(phobia)。

恐怖症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常見的有以下三種:

(1)單純恐怖症 如動物恐怖、高空恐怖、黑暗恐怖、幽閉恐怖、疾病恐怖、物體恐怖等。病人表現為對單一物體或處境的恐怖,並力圖回避。

(2)廣場恐怖症 表現為對擁擠人群、商店、車站、公共車輛等不易迅速離開的環境發生焦慮,並伴有特殊的回避行為。

(3)社交恐怖症 主要在社交場所感到羞怯、緊張、局促不安、不自然等,因而患者回避社交活動。常見的有赤麵恐怖、對視恐怖。

(三)抑鬱(depression)

抑鬱是負性情感的增強,其突出表現有三方麵:心境障礙,如情緒低落、悲傷、沮喪、冷漠、愁眉不展、少言寡語、整日憂心忡忡;思維障礙,表現為思維遲緩,如大腦反應遲鈍、言語緩慢、聲音低弱等,消極判斷,如無望、無助、無興趣、自我感覺不良、自卑、自責、自罪等;軀體功能障礙,如失眠、乏力、食欲和性欲降低、體重下降、動力不足、缺乏活動力。

抑鬱情緒的發生常與心理社會因素、人格特點及某些生物學因素有關。意外災害、親人亡故、事業及學業受挫等是引起抑鬱常見的原因。內向、孤僻、依賴性強、缺乏自信是抑鬱發生的個性基礎。分娩、更年期內分泌的變化等,亦與抑鬱發生有關。

(四)情感反應性異常

易激惹性(irritability)是指各種程度不等的易怒傾向,即病人對一般或輕微的刺激容易產生劇烈的情緒反應。如女性經前期有易怒傾向;人格障礙者經常有憤怒衝動行為;躁狂症亦常有發怒傾向。情感爆發指受精神刺激後突然出現的情感波動,哭笑無常,往往給人盡情發泄的印象,經數十分鍾或數小時恢複平靜。常見於癔病。情感脆弱(affective fragility)是指在外界輕微刺激下甚至無明顯的外界因素下,病人情緒容易引起波動,傷心流淚或興奮激動等。經常見於腦動脈硬化性精神障礙。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 passion),是指一種強烈而短暫的激情爆發,可導致傷人毀物,多伴有意識障礙,多見於癲癇、腦外傷等。

(五)情感統一性異常

情感的矛盾性和不統一性,以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礙最為顯著。情感矛盾,指對同一事物同時體驗到兩種相反或互相矛盾的情感,也不為此感到苦惱。如病人對親人又喜歡又討厭。情感倒錯,指病人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或外部刺激的性質不協調。如遇到高興的事情,病人卻痛哭流涕,悲傷不已。情感淡漠,為情感活動減退的表現,病人對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

三、意誌和行為障礙

(一)意誌障礙

意誌是人自覺地確定行動的目的並支配自己行動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它從人的行為中得到表現,受到人的思維、情感的支配並受社會文化的製約,亦受到個體人格特征的影響。意誌障礙有:意誌增強,是意誌活動的增多,表現為病態的自信和固執行為,多見於有妄想的精神病人;意誌減退,是意誌活動減少,表現為缺乏主動性和進取性;意誌缺乏,是意誌活動缺乏,表現為缺乏要求或打算,生活被動,處處要別人督促。見於晚期精神分裂症及癡呆。

(二)行為障礙

行為障礙是各種心理過程障礙的結果,可由各種原因產生。通常分為以下兩類。

1.精神運動性興奮

是指整個精神活動的增強。臨床上可分為兩類:(1)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病人言語動作增多,與其思維、情感活動的增多相一致,並和環境密切聯係配合,動作有目的,與現實不脫節。常見於躁狂症。(2)不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病人的言語運動增多與思維情感不相配合,動作雜亂,無目的性,使人難以理解,與外界環境也不協調。如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2.精神運動性抑製

是整個精神活動的降低,病人的言語動作普遍遲緩和減少。常見的症狀有:(1)木僵(stupor),指患者動作明顯減少,姿勢刻板固定,不言、不動、不食、不解大小便。程度較輕者稱為亞木僵。(2)蠟樣屈曲(flexibilitascerea),常在木僵基礎上發生。患者肢體、頭部可任人擺布成各種不舒服的姿勢,仍能維持很長時間,如蠟塑一般。(3)違拗症(negativism),指病人對要求做的動作表示抗拒。病人對別人的要求加以拒絕,不去執行稱為被動性違拗;病人做出與對方要求相反的動作稱為主動性違拗。(4)刻板動作(stereotyped act),病人持久重複某種單調動作,常與刻板言語同時出現。(5)模仿動作(echopraxia),病人無目的地模仿別人的動作,常與模仿言語同時出現。(6)作態(mannerism),病人做出古怪的、愚蠢的、幼稚做作的動作、姿勢、步態與表情。以上症狀多見於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