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相逢一笑泯恩仇——結怨後淡定化解(2)(2 / 3)

誰也投有想到,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他在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總統就職儀式開始後,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來賓。他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後他說,能接待這麼多尊貴的客人,他深感榮幸,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三名獄警也能到場。隨即他邀請他們起身,並把他們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的博大胸襟和寬容精神,令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恭敬地向三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以至整個世界,都了靜下來。

後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獄中生活使他學會了控製情緒,因此才活了下來。牢獄歲月給了他時間與激勵,也使他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遭遇的痛苦。

獲釋當天,他的心情平靜:“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我們之所以總是煩惱纏身,總是充滿痛苦,總是怨天尤人,總有那麼多不滿和不如意,多半是因為我們缺少放下它們的心靈。正如曼德拉所言,如果我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不要被仇恨的鎖鏈拴住,給心靈以自由馳騁的空間。

有容德乃大,最高貴的複仇是寬恕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

印度國父甘地說:“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曆史上隻有真理和愛能得勝。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是終究總是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熾熱得燒傷你自己。”

由此可以窺見,冤冤相報是不可取的,因為這種做法根本撫平不了心中的傷痕,它隻能將傷害者和被傷害者捆綁在無休止的怨恨戰車上。

仇恨是阻隔人們進步的最大負麵力量,也是讓自己陷入低潮的元凶。唯有真正的大愛,才能化解一切仇恨。

1944年冬天,蘇軍終於把德軍趕出了國門,成千上萬的德國兵被俘虜。每天,都有一隊隊的德國戰俘麵容憔悴地從莫斯科大街上穿過。當德國兵從街道走過時,所有的馬路都擠滿了人。蘇軍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戰俘和圍觀者之間。圍觀者大部分是婦女。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或者是父親,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兒子,都讓德軍殺死了。他們每一個人,都和德國人有著一筆血債。

婦女們懷著滿腔仇恨,當俘虜們出現時,她們把一雙雙勤勞的手攥成了拳頭,士兵和警察們竭盡全力阻擋他們,生怕她們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

這時,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位上了年紀的婦女,穿著一雙戰爭年代的破舊的長筒靴,她走到一個警察身邊,希望警察能讓她走近俘虜。警察看她滿臉慈祥,沒有什麼惡意,便同意了這位老婦人的請求。

她到俘虜身邊,從懷裏掏出一個用印花布方巾包裹的東西。裏麵是一塊黑麵包,她不好意思地把這塊黑麵包塞到一個疲憊不堪的、拉著雙拐艱難挪動的俘虜的衣袋裏。

俘虜怔怔地看著這位婦女,刹那間淚流滿麵,他扔掉雙拐,“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給這位善良的婦女重重地磕了幾個響頭。其他的俘虜受到感染,也接二連三地跪下,拚命地向圍觀的婦女磕頭謝罪。於是,人群中憤怒的氣氛一下就改變了,婦女們從四麵八方湧向俘虜,把麵包、香煙等東西塞給了這些曾經的仇人。

這是葉夫圖申科在《提前撰寫的自傳》中講的一則故事。在這個故事的結尾,葉夫圖申科寫了這樣兩句話:“這些人已經不是敵人了。這些人已經是自己人了……”

2011年4月21日,浙江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陳水何被貴州農民工楊光榮意外撞死了,八旬老母無辜被撞死,三個兒子不僅沒有被悲痛左右,先來個“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甚至是“以命還命”的報複,而且在得知肇事者農民工的身份後,理解其肩扛一家生計出來打工的不易,不忍為難他。他們沒有索取高額的死亡賠償,沒要一分錢的喪葬費,還主動提出希望減輕處罰,唯一要求就是楊光榮服刑出獄後到母親墳前上一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