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人生總是有得有失,一個人隻有將個人得失置於腦後,才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所以,麵對失去我們要坦然,胸襟更豁達一些,眼光更長遠一些,隻有摒棄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把精力集中於人生的更美好的設計,才能繪製出美麗的藍圖。上帝在關上門的同時,必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世界上總是有這麼兩種人,他們的健康、財富以及種種生活享受等都大體相同,但是一種人生活得非常幸福,另一種人卻並不幸福。這點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們對人對事的不同看法,以及這些看法對他們心靈所造成的影響。
沒有大把鈔票,也未必沒有快活。最起碼,不會因為鈔票太多而提心吊膽,睡不好覺,生怕小偷入屋行竊,歹徒攔路打劫,不是富翁,可以活得輕鬆些。
沒有炙手可熱的職權,固然領略不到眾星拱月的威風,卻因此獨處一份真實的清醒,不至於驕橫跋扈而遭人痛恨。
沒有做名人,就不會被別人瓜分掉自己的時間,就無需經常往返於宴席與酒會之間,使腸胃受滿載之苦,自然也不必總是衣冠楚楚、規行矩步、不苟言笑。
沒有漂亮姑娘的青睞,或許使你更珍惜那一份默默的關懷;沒有了英俊的麵孔,便不必去應付一些人的追逐;真情、自然、坦蕩、幽默會使你受周圍人的歡迎;沒有高貴的家世、時髦的“背景”,你便大可完整而真實地直麵眾俗,靠自己的每一個進取來證明一種真實的人生價值。
世上的事往往相輔相成:擁有之中便有失去,缺乏當中又自有獲取。將人生的鏡頭調到不同的角度,便會產生奇妙的結果。“沒有”之中的快樂,就是我們把人生當成一種得與失的循環而順其自然尋其明亮的結果。
我們的周圍,有許多患得患失的人,他們大多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其實人生百年,貪欲再多,錢財再多,也一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過於注重個人的得失,將使一個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
《老子》中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件壞事。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收獲。人不應該為表麵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認識人,認識事物,都應該認識他的根本。得也應得到真的東西,不要為虛假的東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麼,如果是自身的缺點、問題,這樣的失又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呢?
人生總是有得失,一個人隻有將個人得失置於腦後,才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而取義是君子的高風亮節,舍魚而取熊掌是凡夫俗子的行為。君子也罷,凡夫俗子也好,在得與失的選擇麵前總會有一種無奈。
人生得失無定時,要笑看人生起伏。弗斯特的公司曾經與勞埃德·弗萊公司有過一年的合作關係,弗斯特以規定的價格向他們購買材料。弗斯特的公司是他們最大的客戶之一。
一次,他們的副總裁伍迪·伍德沃德提出想要與弗斯特在匹茲堡全麵討論一些重要的事。弗斯特前一天晚上到達,第二天早上的早飯時和他會麵。弗斯特知道他在想什麼。果真他說:“我仔細地考慮了一下我們現在的合同,發現我們現在無法按照合同上的價格給你提供材料。”
弗斯特本來可以對他說:“你自己找的麻煩自己受吧,我們七個月以後再談。”這樣,他將不得不按合同給弗斯特供貨,但他無疑會因此而感到不愉快。弗斯特還可以對他說:“好呀,我聽你的。但是記住,你欠了我的,是嗎?”
但弗斯特的事業正在發展,他需要與這個重要的供貨商保持長期的、穩固的關係,於是,弗斯特說:“請你告訴我你打算出什麼價?”
他說:“單價20分。”他解釋了一下這一要價的原因。
弗斯特在房間裏踱了一會兒步子,然後在紙上寫下了一個數字——他已經想好自己要做什麼。弗斯特說:“我給你25分。”
他非常吃驚:“等一下,我說過我隻要20分。”
弗斯特說:“我知道,但是我可以出25分。”
他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