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得失間淡定看待(3)(1 / 3)

有個砂石廠的老板,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任何背景,但是他的生意相較於其他同行卻是出奇的好,而且曆經很多年,長盛不衰。說起來其實他的秘訣也很簡單,就是與每個合作者分利的時候,他都隻拿小頭,把大頭讓給對方。這樣一來,凡是和他合作過的客戶,都願意繼續保持合作關係,甚至還會給他介紹一些圈內的朋友認識,他的客戶越來越多,財源自然也就滾滾而來。

有時候,舍棄是為了更好地珍惜。像這位老板,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隻拿小頭,放下了大利益,在一些人看來也許是傻氣,其實,這才是真正的聰明,因為他的失去吸引了很多人,這麼多的小頭都集中到這,就成了更大的利益。

“舍得”這兩個字是分不開的,有舍才有得。生命的航船,載重量是有限的,要想使它不在中途擱淺或是沉沒,就必須輕載,隻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果斷地放下。記住:該放棄的時候不放棄,該擁有的時候就不會擁有。

麵對失去,保持一顆平常心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隻螞蟻拖著好不容易找來的食物在充滿障礙的路上艱難地移動,有人蹲下來,仔細地看著這小小的生命,它正在用盡全身力氣,想將那塊對它來說很碩大的食品帶回家——那是半粒大米。

那人突發奇想,如果給它一個更好的,它會怎麼辦呢?於是他將手中沒有吃完的半塊餅幹輕輕地掰了一小點,放在它的必經之路上,那塊餅幹足有那個米粒的10倍大小。

小螞蟻轉了個方向,似乎沒有發現那塊餅幹,而是更加賣力地拖著那半個米粒,似乎急於回家。那人於是挪動了一下餅幹,擋在它的麵前。

它終於發現了那個“更好”的東西,也終於放下正在拖動的米粒,圍著那塊餅幹轉悠起來,兩隻觸角在上麵敲來敲去,然後試著想拖動它。

可是,餅幹對它來說實在是太重了,它根本就拖不動,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它又圍著餅幹轉悠了兩圈,然後在那裏發呆,似乎在考慮怎麼才能移動它。

最後,它放棄了,它找到了剛才那半個米粒,繼續著它的工作。那人拾了個小樹枝撥了它一下,它頓時驚慌失措起來,放下了米粒快速地跑開,不過一會兒又回來找到那粒米繼續拖動。那人又撥動了它一下,它又跑開,再回來,如此往複好幾次。最後,它把那半個米粒一步步拖回家。

過了一會兒,螞蟻洞裏開出了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來到餅幹跟前,你拖我抬,很快就把那塊餅幹弄回洞裏。

如果把螞蟻的一生比作人的一生,我想做人也該如此,認識自己,量力而為,看準目標就去努力爭取,如果有的事情是你力所不能的,那麼去求助你的朋友吧。

量力而為,因人而異。如果是稱心的崗位,請珍惜工作;如果需要調節自己,請珍惜淡泊的心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是最重要的。

量力而為不是一件難事,隻要我們能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做到並不難。難做到的是量“需”而為。經濟學上說,對於人的無窮的欲望來說,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但是,我們不妨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即使把一座金山給你,你能享用的不過是九牛一毛。隻要想開了,凡事我們都不需要過分地追求,隻要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就可以了,多餘的部分對於我們來說,得到和失去的差別並不大。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釣了非常多的魚,但每釣上一條魚就拿尺量一量。隻要比尺大的魚,他都丟回河裏。旁觀的人見了不解地問:“別人都希望釣到大魚,你為什麼將大魚都丟回河裏呢?”

這人不慌不忙地說:“因為我家的鍋隻有尺這麼寬,太大的魚裝不下。”

不要讓無窮的欲念攫取己心,“夠用就好”也是不錯的生活態度。當人們在自助餐廳,毫無忌憚地吞食,那可真是一個可怕的景象。取自己夠用的,不必貪求,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修煉。

人生中,得與失,常常發生在閃念的一瞬間。到底要得到什麼?到底會失去什麼?見仁見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充實,人應該隨時調整自己,該得的,不要錯過;該失的,灑脫地放棄。都得,一定要他人為你而放棄;都失,也太對不起自己。

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但是從人生的曆程來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有一天會失去人生最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佛教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就是教人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