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劉翔因為長期訓練,肌腱附著的跟骨上,賽前跟腱發炎,周圍有水腫,屬於急性期發作。跟骨是一個大的受力點,很容易受傷,有很多運動員都有這種問題,尤其是短跑運動員和足球運動員。如果不發作可能問題並不是特別大,但如果嚴重了很可能肌腱斷裂,那麼絕對是不能上場跑步的,而對於平常人來講,可能走路也會出現問題。
孫海平也告訴記者:“奧運會比賽開始後,我是擔心劉翔到了那種氛圍,人一興奮,放開跑起來,會造成跟腱的徹底斷裂。這種情況,在其他運動員身上不是沒有發生過。”如果那樣,劉翔可能真要永久告別跑道了。
不過所幸劉翔頂住了各種壓力,做出了退賽的選擇,隻要安心養傷,他還是可以重返跑道的,而且不會影響發揮。
有一種失去叫擁有,有一種倒下叫站起。有一種隕落叫飛翔。當劉翔成功接受手術的佳音傳來時,無數人感歎他當時的放棄是多麼的明智。
《左傳·隱公十一年》有曰:“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左傳·昭公十五年》中也說:“力能則進,量力而行。”隻能挑一百斤重的擔子,卻硬是要自己挑起兩百斤,你可能不受傷嗎?明明做不到的事情,你偏要去做,你一定會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
在中國象棋中有個說法叫做“丟車保帥”,是說為了“老將”的安全,寧願讓人家吃一個“車”。延伸開來就是說為了大局的利益而舍去小局的利益,以留存希望,以求未來的發展。
世間美好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人生如白駒過隙一樣短暫,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不經意地流幹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我們不得不學會取舍,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之時,要麼舍魚而取熊掌,要麼舍熊掌而取魚。不懂得取與舍,生活隻會變得越來越沉重,自己也會越來越累。
所以,我們要正確地估量自己,不要勉強自己去做力不從心的事情,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這樣才能收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放下得失心,更容易接近成功
大概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杆秤,在秤的兩頭分別赫然寫著兩個大字:“得”“失”。做每一件事情前我們都有對其有一個衡量,在患得患失間,我們收獲的可能是自我安慰似的坦然,也可能時捶胸頓足般得懊惱。
可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腦裏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時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時,他的大腦裏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裏的情景,而結果往往是球真的掉進水裏。而保持平常心,不去想著如何得到,反倒能獲得更好的分數。
一味地擔心並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有時會成為一個人的精神枷鎖,成為籠罩在身上的陰影,隻會使他把精力浪費在無用的胡思亂想上。如此,又怎麼會成功呢?
馬修·埃蒙斯,,美國的射擊天才,在2001年國際射聯世界杯美國站上,20歲的埃蒙斯包攬男子步槍三個項目的金牌,之後獲第48屆世界射擊錦標賽冠軍,在國際射擊聯合會2002年度最佳男女運動員評選中位列第二。
2004年雅典奧運會,他躊躇滿誌地走入了男子50米步槍三姿的決賽,希望為他的輝煌戰績中再添一枚奧運會的金牌。在激烈的較量中,埃蒙斯漸漸地掌控了幾乎不可動搖的優勢,在第9槍時,他已經領先了第二名中國選手賈占波3環之多。
最後一槍了,他隻需打8.0環就可以拿到自己的第二枚奧運金牌,而此前的9槍,他的最低環數也有9.3環。觀眾們都認為埃蒙斯會如探囊取物般把金牌攬入懷中,他的隊友和教練甚至都做好了歡呼的準備。
但是,關鍵時刻,埃蒙斯犯了一個業餘選手才有可能犯的錯誤,把自己的最後一槍打到了他身旁三號靶位的普拉納的靶上!美聯社這樣描述埃蒙斯的最後一槍:像之前的9槍一樣,埃蒙斯耐心地端起步槍,慢慢地瞄準50米之外的那個黑色的靶心,穩穩地扣動扳機。可惜他忘了檢查一下應該射哪個靶。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埃蒙斯重整旗鼓,再次殺入了男子50米步槍三姿的決賽。命運似乎誠心要考驗這位天才射手,無情地將雅典的一幕複製給了他:前9槍之後,他有了巨大的領先優勢,最後一槍隻需打出6.7環就穩獲金牌。從雅典到北京,這一槍原本能擊碎四年的噩夢,成就一段佳話。可是這一次他莫名其妙地打出了4.4環,4.4環,這是一個職業選手很難打出的低分!他再次與金牌失之交臂,僅獲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