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獨創且繽紛多變的現代藝術魔術師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以他絢爛的彩筆,創作出一幅幅影響深遠的巨作。近百年來的西方藝術,舉其重要者,恐怕除了野獸主義之外,沒有一支不是起源於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畢加索的創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於一爐。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畢加索大概是與“藝術”同時出現的使用頻率最高的畫家的姓名。直到今天,這位偉大的藝術家的生活和他的藝術追求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畢加索在藝術上有多偉大,在個人生活上就有多狼狽!”這是1997年好萊塢啟用安東尼·霍普金斯拍攝的《活生生的畢加索》中的一句台詞,相對來說,公眾、娛樂與傳媒似乎更看中宣傳畢加索生活藝術的一麵。
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方地中海濱的港口馬拉加,父親是一位名望不大的畫家,在一所美術學校中任教。1895年,父親接受巴塞羅那美術學校的教職,不久全家遷居巴塞羅那。畢加索從小跟父親學畫,很早就顯示出非凡的才能。遷居巴塞羅那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地美術學校。他十五歲那年,畫了一幅《科學與仁愛》,被錄取參加在馬德裏舉辦的國家美展,並在馬拉加美術比賽中獲得金質獎章。這一年秋天,他考進馬德裏聖費南多皇家美術學院。但是,他隻讀了一年,因患猩紅熱回巴塞羅那養病。19世紀90年代的巴塞羅那是西班牙最開明的城市,一些文化人經常集會於巴塞羅那的“四貓”咖啡館中,畢加索回來後,立即成了“四貓”咖啡館的常客。在這裏,他接觸到各種文化流派和思潮,並且舉辦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畫展,給他帶來很大的聲譽。當地報紙稱讚這位青年畫家在“運用畫筆和鉛筆時顯示出了驚人的才能”。就這樣,畢加索開始了他的繪畫生涯。
畢加索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其一生,作品風格豐富多樣,後來人們用“畢加索永遠是年輕的”說法形容畢加索多變的藝術形式。史學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為不同的時期。
十九歲的畢加索來到巴黎,由於貧窮生活在社會底層,這時他畫了一些窮困潦倒的友人題材的油畫,畫麵充滿著一層陰冷的藍色調,這便是他的“藍色時期”。1904年4月畢加索定居巴黎貧民區,過著自由浪漫的生活,這時他畫了許多流浪藝人生活題材的畫,色調出現溫暖的粉紅色,這就是他的“粉紅色時期”。爾後由於受到塞尚藝術的影響,在塞尚的基礎上對繪畫結構進行探討研究,作品顯示出幾何化傾向,開始將形象分解成各個平麵,並重新予以組合,於1907年創造出劃時代的作品《阿維尼翁少女》,從此他進入分析立體主義研究和創作時期。不久他又采用拚貼技巧創作,標誌著他的分析立體主義的結束,逐漸走向“綜合立體主義”。
三十二歲之後的畢加索繪畫的主要趨勢是豐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間、色彩與線的運用,它們又使人想起塞尚。從此以後畢加索進入一個又一個不安分的探索時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樣沒有絲毫的統一、連續和穩定。他沒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樣繁多,激昂或狂躁,可親可憎,誠摯或裝假,讓人喜歡又招人討厭,變化無常不可捉摸,但他永遠忠於的是——自由。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位畫家像畢加索那樣以驚人的坦誠之心和天真無邪的創造力,以完全徹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隨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規定,不要偏見,什麼都不要,又什麼都想要去創造,他在藝術曆程上沒有規律可循,他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從具體到抽象,來來去去,他反對一切束縛和宇宙間所有神聖的看法,隻有絕對自由才適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