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於他在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他說過:“當我們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時,有時我們所做的事會自動地傾向我們。不必過分煩惱各種事情,因為它會必然或偶然地來到你身邊,我想死也會相同吧!”
畢加索生前談到自己的藝術時說:“我是像別人寫自傳那樣畫畫的。這些圖畫,不論是完成了的,還是未完成的,全是我日記中的一頁。”畢加索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從1900年起,曾三次去巴黎,都因他的畫賣不出去,生活沒有著落返回西班牙。直至1904年4月他第四次去巴黎,在一所號稱“洗衣坊”的破舊的公寓裏租了一間破房定居下來。這期間,他生活中充滿辛酸,他的畫描繪了社會底層的人生悲劇。《海邊的窮人》《人生》《洗衣婦》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不久,在“洗衣坊”附近住進一個馬戲團,畢加索對馬戲演員的生活產生了同情,《花衣小醜之家》等表現演員悲慘生活的就是這時期的作品。1905年,畢加索先後結識美國美術收藏家和俄國實業家,他們紛紛向他購畫,畢加索終於擺脫了貧困。之後,他先後訪問了俄國、法國、意大利等許多國家,不斷地進行藝術探索,他的畫的風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的反對法西斯著名作品《格爾尼卡》就是為揭露法西斯罪行的。戰後,畢加索的畫的主題大多數是歡呼和平與反對戰爭。1949年、1950年、1952年,畢加索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的要求,先後多次向大會提供舉世聞名的《和平鴿》。他很勤勞,一直工作到他逝世為止。
四十七歲的時候,畢加索結識了十七歲的金發女郎華爾特,他深深地被這位散發著青春的異性征服,他們的關係成為與畢加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話。畢加索六十四歲時,畫了華爾特眾多畫像中最著名的《夢》,隨著這幅慶祝他生日的作品,他寫道:“雖然你度過了你年齡的倍數,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十七歲的樣子,那一頭美麗的金發。”
沒有人真正理解畢加索,理解他在畫什麼,他的意圖。也許用他的話解釋才最為貼切:“我什麼也沒有畫,我隻是在透視生命與死亡的某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