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畫家凡高(1 / 2)

在歐洲繪畫史上,凡高的故事比凡高的藝術更吸引人。凡高生前,他的畫不為社會所重視,終其一生隻賣出過一幅畫,他一生靠弟弟提奧供給生活費用。他死後,後人卻給了他各種榮譽,他的畫的賣價也步步攀升。也正因為如此,凡高是一位用盡生命創作的畫家,瘋狂追求真愛及真實的感受,沒有世俗的做作!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後期印象派繪畫的一個主要畫家。凡高是荷蘭人,1853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父親是一個鄉間牧師,兩個伯父都是美術品商人,凡高在藝術上的起步首先來源於伯父的商店。小凡高長著一頭美麗的紅發,模樣卻很難看,脾氣十分古怪,不愛與人交往,可又易動感情;性情粗魯、任性,而又靦腆羞澀。他的一個伯父在巴黎和倫敦有家店,做的是大宗的藝術品交易,打算日後讓凡高來繼承他的買賣。凡高也因為商業上的事情,後來也到倫敦和巴黎的店裏去。這時他是個勤勉的青年,前途遠大,但後來由於個人事件的挫折而失去希望,對工作再也沒有了興趣。

凡高二十七歲開始作畫,立誌要做一個農民畫家,其人物畫也多描繪勞動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為代表的一些畫,就是描繪農民的貧困生活的。後來他離開農村到煤礦去工作,所以便畫起工人來了。往後他到了巴黎,接觸了印象派,便又畫起風景畫與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不論畫農民、工人或城市貧民,凡高同勃呂蓋爾與米萊兩位農民畫家一樣,是從人道主義精神出發的。他的父親與幾個叔父都是傳教士,他自己也篤信宗教,隻是後來在礦山擔任工人代表被革職後,才對上帝的存在產生懷疑。凡高從耶穌的泛愛出發同情窮人,但他也隻能以自己可憐的一點食物去接濟窮人,與他們共享一片黑麵包,此外,便是用畫來描繪窮人的貧困生活和艱苦勞動。他畫這些畫,與其說是搞意識形態的宣傳,不如說是為了表達他心中想要表達的東西而已。他的畫一生隻賣掉一幅。能見到他的畫的人,在當時寥寥無幾。

凡高的畫不為當時人理解,這注定了他一生要過漂泊淒苦的生活。凡高漂泊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有著密切的關係。出門旅行通常可以為他帶來新的靈感。1869年至1876年間,凡高擔任美術複製商品店員時,屢屢因堅持非好畫不賣而與許多欠缺美術修養的顧客爭論。在伯雷那琪礦區任臨時牧師時,目睹礦工窮苦生活的凡高,即使自己衣著襤褸,仍幫助工人家眷撿煤。礦區工人尊敬他如上帝使者,但上級卻認為這樣的作風有辱布道者的尊嚴,而將他逐出教會。凡高天使般的仁慈與天真、疾惡如仇的個性,使他無法適應充滿邪惡的社會生活。

住在荷蘭的時候,凡高畫了很多礦工的生活,厚厚地塗出陰鬱的色彩。1886年,他搬到弟弟所住的巴黎,並開始上班。這段時間,他寫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給弟弟,談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認識了畢沙羅、希涅克、高更、貝納等人後,他的創作逐漸有了一些改變。

在感情上,凡高一生亦備受愛情的打擊。即使擁有善良的心,他近乎醜陋的外表及倔強的性格以及感情衝動時極為魯莽的行為,使得他所追求的女性對他望而生畏。1883年,終於有位三十九歲的瑪葛娣愛上了凡高,卻因女方的父母堅決反對,導致瑪葛娣自盡,雖然自殺未遂,但凡高卻遭受社會摒棄,隻得傷心地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