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詩人肖邦(1 / 2)

“脫帽吧,先生們!這裏是一位天才!”這是1831年12月舒曼發表在《大眾音樂報》第49期的一篇評論肖邦作品的文章裏推崇肖邦的話。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樂評論文章。德國人對肖邦的了解,是從舒曼的這篇文章開始的。

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是世界著名的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1810年2月出生於華沙近郊的熱裏亞左瓦沃裏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後遷居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流落華沙,靠教學度日。後來,他又在家中開設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隻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著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了音樂天賦,有別於其他神童音樂家的是,少年肖邦並不喜歡鋼琴。肖邦的第一位鋼琴教師是個奇怪的人物,他總是穿著淡黃色的大衣和褲子、漆皮長靴以及顏色華麗但很俗氣的背心,據他說這是在一個拍賣行買的波蘭最後一個國王的衣物。他總是帶著一支長鉛筆,常用來敲那些遲鈍和不守規矩的學生的腦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歡上了鋼琴,而且彈得非常美妙。七歲時肖邦就發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份經常應邀去為貴族演奏。在十歲時,他被帶去在一個大歌唱家麵前彈奏,歌唱家聽後非常高興,送給他一塊手表。不久以後,俄國沙皇聽見他演奏,當即以一個鑽石戒指作為贈品。當時的歐洲報紙上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紮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於是少年肖邦逐漸以“第二個莫紮特”而聞名西歐。當肖邦還很小,不會記譜時,他就能編出一些小品來,讓老師為他寫在稿紙上。後來肖邦在華沙音樂學院裏學習了作曲和其他課程,在此期間他逐漸成為波蘭公認的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當他十七歲時,終於離開學校獻身於音樂。

肖邦在少年時代,接觸到不少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後,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裏,肖邦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裏。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期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從1772至1795年,波蘭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可是,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鬥爭。當時,波蘭湧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對肖邦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要寫得有通俗性、民族性。”這一切,給肖邦以後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聖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肖邦出國去深造,並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當他還沒有走出多遠的時候,他的老師和過去的同學們攔住他的馬車並唱了一首為了向他致敬而寫的大合唱,並給他一個裝滿了故鄉泥土的銀製紀念杯,希望他永遠也不要忘記故土。他雖然再也沒有回來,但是永遠也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