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聖貝多芬(1 / 2)

當雄渾激昂的《命運交響曲》叩擊著你的心扉時,你也許想起了貝多芬這位遭到命運沉重打擊的音樂巨人。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18世紀以來世界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可能也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和海頓、莫紮特並列為西歐古典音樂的三個代表。

貝多芬生於德國萊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父親和祖父是當地的選帝侯馬克斯·弗雷德裏奇的宮廷歌手。這個家庭是個不幸福的家庭,父親嗜酒成癖,使貝多芬很早就被迫接過了撫養母親和兩個弟弟的擔子。十二歲時,貝多芬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麵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係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紮特。在那裏他有機會為莫紮特演奏,他用莫紮特給的一個主題作了輝煌的即興演奏,使得莫紮特對朋友說:“注意他,有一天他將名揚全世界。”幾年後,選帝侯出錢安排他在維也納跟海頓學習。他在二十二歲時離開了出生的城市,以後再也沒有回來。不幸的是,上了年紀的海頓看不慣年輕的貝多芬那種暴烈的氣質和獨立的精神,當貝多芬和其他名家研究音樂時,其中一位最學究氣的宣稱:“他什麼也沒學到,他不會用正統風格寫出任何東西來。”

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紮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裏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了他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製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紮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淩辱,他雖也偶爾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紮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隻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製度的專製,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隻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隻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