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神童莫紮特(1 / 2)

在西方音樂史上,天才並不少見,但作曲能夠做到像吃飯和呼吸那樣隨意的人卻不多見,尤其是從小就如此。但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就是這樣的人。他三歲就能在鋼琴上彈奏許多他所聽到過的樂曲片斷,五歲就能準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如此過硬的絕對音準觀念是絕大多數職業樂師一輩子都達不到的。六歲時他和姐姐一起跟隨父親到歐洲各國旅行演出,轟動了歐洲。正因為如此,莫紮特在當時就被公認為“音樂神童”。莫紮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做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麼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紮特。”

1756年,莫紮特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他父親是一位宮廷樂師,這使莫紮特從很小就接受了音樂的熏陶。他自幼便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三歲開始彈琴,六歲開始作曲,八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十一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十四歲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麼說,莫紮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融為一體了。

十六歲時的莫紮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紮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淩。在那裏,莫紮特隻是一個會彈琴的用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仆、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仆坐在上座,莫紮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紮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紮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紮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紮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歎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象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三十五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791年12月5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妒英才,莫紮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作為一個早熟的天才,莫紮特受到過王公貴族的種種厚愛和讚賞,但也飽嚐了貴族社會對他人格的蔑視和侮辱,身心遭到一次次打擊。在當時的社會上,做一個自由作曲家並不為人們認可,選擇這條道路就等於選擇了艱辛。莫紮特的父親力勸他的兒子向大主教賠禮道歉,重歸於好,但莫紮特堅決拒絕。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準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於我,對於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莫紮特來到維也納的時刻,也就是他開始苦難生活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