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求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1 / 3)

祖衝之(429~500)

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對圓周率的推算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什麼十五月亮圓?”

祖衝之生活在我國南朝的宋、齊兩個時代。他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衝之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裏,從小就讀了不少書,大家都稱讚他是個好學的孩子。

一個晚上,群星閃爍,在離建康(今江蘇南京)不遠的一個小鄉村裏,一群兒童聚集在場地上,仰頭指著天空數星星。

“這是牛郎。”

“那是織女。”

“你看,那邊有七顆亮的星,像一隻舀水的勺子,是北鬥星。”

“離它不遠的那顆星,叫北極星。”

在這群孩子中間,就有祖衝之。祖衝之本來住在建康城裏,這幾天祖父把他帶到農村來了。和這些小夥伴在一起,祖衝之覺得增長了不少知識。他勤學好問,有一股子鑽勁。看著星星,他忽然想起一個問題:“怎麼今天沒有月亮呢?”

“今天是哪一天?”一個孩子問他。

祖衝之連忙答道:“六月廿二日啊。”

“我父親說,十五月團圓,廿二半夜見半圓。”

祖衝之覺得很有趣。在坐馬車回建康的路上,他好奇地問祖父:“爺爺,為什麼十五月亮圓?”

祖父摸摸小衝之的頭,笑道:“孩子,我搞的是建築,對天文懂得不多啊。好在我們家裏曆法書很多,我找幾本給你讀讀吧。”

祖衝之開始用心閱讀天文書,但讀天文要用數學知識,於是,他對數學也下了苦功。不僅如此,他還將所有關於天象的記錄和文獻,全部搜集來研究。

有一天,他讀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的著作《靈憲》大有收獲,他睜著明亮的眼睛對祖父說:“我懂了,十五日傍晚,紅日西沉,明月東升,日在西,月在東,太陽正好照著月亮。我們從地上看月亮,看的是有光的半麵,所以月亮是圓的……”

祖父捋著胡須,又驚又喜地說:“我的小孫孫,你從小這樣用功,鑽研學問,長大必定成大器。”

古人對的應該相信,錯的應該改正;盲目地信古迷今,是錯誤的。

李時珍(1518~1593)

明代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一書,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豐富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冒險求真藥

李時珍出生於一個名醫之家,他家世代行醫。小時候的他身體瘦弱,常常咳嗽發燒。幸虧父親細心地給他調理治療,身體才慢慢地好起來。他深深體會到失去健康是多麼痛苦,就想:“我也要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名為病人解除病苦的好醫生。”他常常跟著父親上山采藥,回家以後,就幫著加工藥材。李時珍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從小就熱愛大自然,熱愛醫藥。

可是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一心讓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在父親的督促下,李時珍沒有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去學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14歲那一年,他考中了秀才,後來又去考舉人,三次都失敗了。他下決心不再應考,要專心學醫,並向父親表示立誌為醫。父親看他態度堅決,隻好答應了。

過了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很有名望的醫生。

無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藥圃裏,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有一次,為了弄清蘄蛇(蘄州產的白花蛇)的情況,他費盡了心思。據說這種蛇有醫治風痹、驚搐等功用。李時珍想確認這種說法的真實性,因此一心研究它。剛開始,他隻是從蛇販子那裏觀察。但是一個比較內行的人提醒他說:“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裏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真正的蘄蛇的是什麼樣子的呢?”李時珍認真地詢問。“哦,你去請教捕蛇的人吧。”那人幫他介紹了一位經驗豐富的捕蛇人。李時珍大喜,畢恭畢敬地去請教捕蛇人。捕蛇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一旦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身亡。蘄蛇在治療風痹、驚搐等病症上有特效,因而非常貴重。因為貴重,所以州官逼著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去捕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雖然很大,但實際上隻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深深同情這些可憐的捕蛇人。但是為了親眼觀察蘄蛇,他還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龍峰山有個山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把生命危險置之度外,到處尋找蘄蛇。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製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地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中寫到白花蛇時,就顯得特別得心應手,描繪得簡明準確,既描述了蘄蛇的形態,交待了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也分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之處。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取得第一手資料,李時珍還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他常常冒著危險,自己吞服一些作用劇烈的藥。有一次他吞服了曼陀羅,體驗這種藥的麻醉作用,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覺。古書上說大豆能解毒,他為了試驗,先給小狗吃了毒物,再吃大豆解毒,結果並沒有救活。後來他又做了不少試驗,反複親自嚐試,才發現大豆要加上甘草,解毒效力才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