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創新——創新比知識更重要(2)(1 / 3)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小瓦特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每次都是剛開始時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就發出“嘩嘩嘩”的響聲。突然,壺裏的水蒸氣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像裏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小瓦特高興極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複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氣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氣的力量還真不小呢。從此,他萌發了研究蒸汽的念頭。

1769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1782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製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奮鬥!隻有奮鬥,才能治愈過去的創傷;隻有奮鬥,才是我們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在科學上麵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以光輝的頂點。

諾貝爾(1833~1896)

全名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瑞典化學家、產業家,甘油炸藥的發明者,一生獲專利100多項。用巨額遺產創立了著名的諾貝爾獎金。

偷偷把火藥裝進鐵罐子

小諾貝爾最喜歡化學,他總是被化學實驗中那神奇的千變萬化所吸引。

有一天,小諾貝爾在父親的工廠裏找到了一種既刺激又好玩的東西,那就是用來裝水雷的火藥。他趁別人不注意,偷偷地把火藥裝到牛皮紙袋子裏帶回了家。等到天黑之後,他一個人把火藥倒進了一個圓形的紙筒裏,然後放在草地上拿火點著了。突然間,火藥噴出的火花直衝天空,在漆黑的夜裏畫出美麗的弧線,真漂亮!望著滿天的火花,小諾貝爾想:如果把火藥裝到一個鐵罐子裏,是不是火花會更高、更漂亮呢?好奇的小諾貝爾決定試一試。

第二天,他又去拿了一些火藥。晚上,他開始按自己的想法做試驗。他把鐵罐子的口緊緊地封了起來,點燃導火線後,他迅速地跑到遠處等著看更漂亮的火花。沒過多久,“轟”的一聲巨響,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周圍的鄰居們都被嚇得紛紛從家裏跑出來,想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是鐵罐子爆炸了。父親知道以後,嚴厲地批評了他,並且不允許他以後再玩火藥。

為了避免被父親責罵,小諾貝爾不再偷用父親工廠裏的火藥,他有了更大膽的想法:要自己製造火藥。

小諾貝爾的父親是個不成功的發明家,曾經發明了許多東西,但是沒有被公眾所認可。

諾貝爾從父親那裏繼承了充滿靈感的頭腦和強烈的發明意識,但是他也從父親的失敗中吸取了經驗:沒有理論知識,隻有聰明的頭腦是不能發明出真正有用的東西的。因此,他在父親的工廠最需要人的時候,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學業去為父親工作。他一邊讀書,一邊到當時比較發達的國家拜訪名師,探討最有價值的化學問題。他從15歲起,先後到過意大利、英國、法國、美國,這個過程持續了許多年。

在當時的條件下,周遊各國是件很辛苦的事情,更何況當時的諾貝爾才是個十幾歲的孩子。他每到一個國家,都去尋找當地的名師,探聽新的科學發現,並且尋找自己覺得合適的研究項目。

在法國巴黎,他認識了一位化學教授,從他那裏了解到許多新的化學知識,尤其是了解到了硝基甘油對發明炸藥的重要作用。在美國,他差不多待了兩年,不僅學習化學知識,了解炸藥的應用,還學到了美國人的創業精神。

經過艱苦地遊學,諾貝爾不僅豐富了理論知識,了解了世界各國的發展情況,而且也開闊了眼界,結識了朋友,磨煉了意誌,這為他日後發明炸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生命,那是自然付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

我的理想是為人類過上更幸福的生活而發揮自己的作用。

貝爾(1847~1922)

全名亞曆山大·格雷厄姆·貝爾,英國人,發明電話。

“電可以發出聲音!”

1847年3月3日,貝爾出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

貝爾小時候喜歡養麻雀、老鼠之類的小動物。他覺得動物的叫聲美妙動聽。上小學時,他的書包裏,除了裝課本外,還經常裝有昆蟲、小老鼠等。有一次,老師正在講《聖經》的故事,忽然他書包裏的小老鼠竄了出來,同學們躲的躲,叫的叫,弄得教室大亂。老師怒不可遏,覺得這樣的學生簡直沒法教。

不久,貝爾的父親就將貝爾送到倫敦祖父那兒。這位慈祥的老人雖然很疼愛孫子,但對孫子的管教十分嚴厲。祖父深諳少年的學習心理,他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硬逼貝爾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從培養貝爾的學習興趣入手。漸漸地,貝爾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成績也上去了,成了優等生。

一年之後,貝爾又回到了故鄉愛丁堡。在他家附近,有一座磨坊。貝爾覺得這種老式水磨太費勁了,要改進改進。於是,他查閱各種圖書資料,設計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圖。這圖雖然畫得不怎麼規範,但構想卻十分巧妙。經過工匠的加工,水磨果然變得十分靈活,比原來省力多了。從此,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小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