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就這樣深入實際地了解藥物,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藥物。他61歲那年,終於完成了《本草綱目》這部空前偉大的著作。英國著名的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曾經受到過《本草綱目》的影響,他把這部書稱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現在,《本草綱目》已經全部或部分地譯成英文、拉丁文、日文、德文等多種文字,流傳於全世界。
人的記憶皆在於腦。
名落孫山,榜上無名,腳下有路。
孫中山(1866~1925)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建立了“中華民國”。
“通天曉”打翻了神像
從小,孫中山就很愛聽革命故事,村裏有個老人,參加過太平軍,常給他講洪秀全、楊秀清領導農民起義的故事,尤其是他們勇於反抗、革新的精神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後來他進學校讀書,就常和同學談起洪秀全,稱他是反清第一英雄,還自稱是洪秀全第二,要繼承農民起義領袖的革命和奮鬥精神,將來把中國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
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孫中山從小愛讀各種書籍,積累知識。因為他知識豐富,同學們有什麼不懂的事情都來問他,而且每問必答,甚至連老師也常和他探討問題,所以大家就送給他一個形象的綽號——“通天曉”。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不僅表現在思想上,還表現在實際行動中。1883年秋,不滿17歲的孫中山和幾個同學到他的故鄉翠亨亭(廣東香山縣)的村廟裏玩,在大殿裏看見有幾個老人正對著北極太君和金花夫人的神像不停地磕頭,口中還念念有詞,很是虔誠。孫中山走上前去,勸老人不要迷信,老人不聽,反而說他得罪了神仙。為了證實自己的見解,孫中山跳上供桌,一口氣把神像臂砍斷,隻見斷臂中露出稻草、泥土和木頭。顧不上那些老人的驚呼阻撓,他又把金花夫人雕像的臉皮刮破,順便打掉了她的一隻耳朵,這一勇敢的行為把那些跟他一起玩的同學嚇得逃出神殿,老人更是害怕神仙立刻報應連累到自己。有的老人甚至嚇得跪倒在地上,不停磕頭,連說“罪過、罪過”,頭也不敢抬一抬。
這個故事反映了孫中山從小就有反封建迷信的精神,有敢於挑戰封建陋習的非凡勇氣。成年後,他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中國的革命事業,成為破除封建、建立民主的革命家。
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
奮鬥這一件事是自人類以來生生不息的。
巴金(1904~2005)
中國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代表作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隨想錄》。
就是不願拜
巴金出生在一個封建大家庭裏,父親和祖父都做過官。那時候,社會的習俗、儀式特別多。有一次,祖父生日,家裏非常熱鬧。大大小小的屋子都被客人擠滿了,院子更是被圍得水泄不通。什麼堂哥堂弟、表姐表妹、姨媽嬸嬸,還有許多他從沒見過的遠房親戚都來了。一時間,大人們的說話聲、孩子們的嬉笑聲,還有敲鑼打鼓的聲音夾雜在一起,大老遠就可以聽得清清楚楚。小巴金喜歡安靜,家裏是不好待了,隻好和鄰居家的小夥伴去玩了。
可是沒多久小巴金就被人發現了,並被帶到了宴會上。因為按照當時的習俗,父母要為祖父設個虛座,點上紅蠟燭,然後讓子女們向那配有紅椅套的空椅子叩頭拜壽,以此來祈求祖父的健康長壽。其他同齡的孩子都叩拜了,父母才突然發現小巴金不在,就派人四處搜索,好不容易才把他找回來。在眾目睽睽之下,小巴金就是不肯拜,這讓在場的大人們很著急。
“隻要你拜了,就給你零花錢。”
“拜吧,拜了就給你買最喜歡的書。”
小巴金還是無動於衷,氣得母親打了他一頓,結果還是沒用……巴金後來回憶說:“我從小就害怕出席大場麵,害怕任何儀式,害怕任何禮節。”但是一旦自己認定了是正確的事,他就會很勇敢、很堅定地堅持自己的主張。正是因為這種倔強,讓他在以後碰到的許多困難麵前都毫不退縮。
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願舍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也不在於索取。
鄧小平(1904~1997)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他勇敢地爬上石龜
為了表彰兩名廣安官吏的功績,清朝朝廷在鄧小平的家鄉附近建造了兩塊石碑。這兩塊石碑大約高三米、寬一米,立在兩個巨大的石烏龜背上。這兩名官吏在當地有很高的聲望,當政期間很清廉,因此很受人尊敬。當地的老百姓對石碑也十分敬畏,平時誰也不敢去碰它、摸它,他們總以為那樣會觸犯石龜的神靈,會招來災禍。平日裏,人們也經常很嚴肅地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到石龜上麵去玩,那樣會惹怒了神靈,會生病的。